摘要:素质教育决定了小学体育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充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并综合对比各类教学方法,选择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让主体教育充分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1大力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加强体育运动训练
体育意识的形成是以社会环境为背景,通过各种体育运动的训练、锻炼所形成的。体育意识对于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不仅会影响人的体育活动,并且会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增强。对于学生而言,每天的广播体操和跑操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影响,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好处,促使学生形成体育意识,甚至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在学生心理及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体育意识会受其他因素所影响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这种改变向着良性发展。如在教学前滚翻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前滚翻比较简单和枯燥,当学生通过训练熟练掌握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这种动作技能,对其他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期待,进而导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忽略该项技能的练习,最后逐渐忘记该项技能。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充分利用这些体育技能,强化学生对体育技能的记忆效果,让学生将体育技能与生活技能联结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核心素养的作用,强化学生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作用,从而自发性地参与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较好地理解体育,为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心理基础。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主健康习惯
体育观念的培养影响着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加强教学引导,让学生自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能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由于小学体育课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合理安排课外时间,通过运动兴趣小组的形式促进课外体育的专业化发展。在创设体育兴趣小组时,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在此前提下,可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在操场上进行足球、篮球、跳绳和田径等运动的训练。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周末时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郊游、登山等户外运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情感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以体育明星为榜样,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的学习和训练中。部分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产生抗拒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于体育运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体育运动会带给学生一定的身体疼痛。基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为之付出努力,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体育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团队协作意识极为重要,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需要团队之间的合作,如学生较为喜爱的羽毛球运动、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在这些体育运动中,队员只有有效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团队协作精神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更是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合作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核心素养。如在开展足球训练时,足球比赛不是一个人的比赛,是需要一个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只有与队友之间有着默契的配合及协作,才能在足球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教师需要予以一定的引导和指导。先让学生明白这一运动的获胜关键需要队友与队友之间的配合,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以及团队意识是获胜的关键,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行针对性培养。只有做好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才能为后续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4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体育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联结起来,需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此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如在学习篮球这项体育运动时,部分学生的球感相对欠缺,无法掌握运球技能,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会学生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要坚持到底还是选择放弃?当学生全力以赴后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其内心的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即便全力以赴后依然没有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但问心无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失败,当学生失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能正面且客观面对自身的不足。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5提高学生运动能力遵循儿童身心规律
皮亚杰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在不断加快,反复的认知过程可以提高某种能力。我们知道,体育运动锻炼是体育运动能力提高的关键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富有趣味化的课堂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训练中。在此期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开展体育运动。同时,对学生进行新奇以及富有趣味化的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参与性。小学体育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运动训练的强度,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而导致学生运动积极性下降。同时,也需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及运动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身体情况的收集工作,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时调整体育运动训练方案,为学生体育运动技巧的优化及运动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时给予学生鼓励,保持学生的运动热情。通过不断优化体育训练方法,加强体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结,全方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霞.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及培养路径[J].名师在线,2019,(13).
[2]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风尚,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