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四读”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张燕
[导读] 近年来,阅读教学“多读”已是全体语文老师的共识,
        摘要:近年来,阅读教学“多读”已是全体语文老师的共识,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一读到底”或“低效朗读”的弊端,教学时可以采用四读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四读:初读——研读——品读——悟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也理解了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提出疑问。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的情感中。
        二、研读课文──直奔主旨,把握主线,理解内容。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说说理由。
        三、品读赏析──重点突破,斟词酌句,感悟思考。
        第三个教学基本环节是教学流程中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斟词酌句,感悟思考,这个过程有四个侧重:
        1.侧重词句的品味感悟训练。
        2.在学生初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精读品味句子,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方法:根据课文描写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感悟语句,把心放进文章中去读,感受文本内涵。
        3.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看课文是以怎样的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侧重读与写,读与思的结合,读活文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如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课,我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品读句子,体会巴迪感情变化。
        课件出示句子(品读母亲句)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对巴迪的评价。
        (1)先读句子。
        (2)出示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出示母亲的话,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出什么?从哪里看出的?眼睛亮亮的,兴奋地 (用惊讶的语气去读)
        (3)用心读一读,看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4)带着你的感受读,多指名几个学生读。(教师机智评价,如:我听出了妈妈的自豪;我听出了妈妈的高兴;我听出了妈妈的激动、惊喜------等)
        (5)多层次引导点拨:巴迪的母亲只赞扬了他一句吗?(不)从哪里看出?
        (6)品读比喻句,以读带过
        母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鼓励。
        4.侧重教材的补充,读出内涵。
        我们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它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虽然学生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做精彩的补充,但孩子起点较低,阅读量相对不足,知识面也就比较窄。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适时补充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教材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教学《丰碑》一课,我是这么设计的:A.上课开始留空白:课前播放录像: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行军的场面。

问:“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B.在难点处留空白:“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雪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丰碑还指什么?”C.人物形象中留空白: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D.在讲解结束前留空白:在全面分析了解课文之后,回应前文:“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找到答案。F.板书留空白:黑板上画一座石碑,石碑上的词由学生自己提写。
        课堂中的一个“空白”与“间歇”,这种“空白”与“间歇”为学生的想象与感受留下了空间;这样的“空白”与“间歇”如同国画中的“飞白”一样,是一种“美”。我对教材的解读和补充教材空白的处理,有意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去“思而得之”,重在意会、感悟,激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拓展想象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滋有味的品读,以读促情,入境悟神。学生加入了个性理解,感悟才更加深刻,才能把文本读活,让课堂更充满活力和生机。
        四、悟读感受──深化情感,启迪思想,积累语言,内化转换。
        第四个环节是使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思考受到启发,适度拓展读活文本。此环节有两个侧重点:
        1.重视积累内化训练。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一是诵读,诵读于口,领悟于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甚至默写自己最喜欢的语句,释放情感。在诵读中明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吸收。二是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读中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抒发情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以上无论在哪个环节,重点还是让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
        此教学流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
        这四个教学基本环节是依据教学中的“部分──整体──部分”教学原则设计的。四个教学基本环节,都是从读入手,以读为主。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是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接着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然后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法。最后,是适度拓展。四个基本教学环节中,第一、二个环节是基础,是前提,第三个环节是关键,是重点;第四个环节是检验,是升华,是内化。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逐层深化,理解愈加具体,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2.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既重视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摒弃繁琐分析,强化熟读理解;抓好语言训练,重视迁移运用;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评读和理解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避免了以往阅读教学先理解后朗读的单项训练,使读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试读时,是在没有任何影响下进行的,完全出自于学生的独特理解。在试读之后的评读,则是在众多学生参与下进行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去改正,去补充,加上教师的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在此基础上进行练读,完成了评读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读入手,评读讨论,找出答案,练读体会,完全出自于自觉自愿,循序渐进,逐步读懂、读正确的。
        结语: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读又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搭好台阶,架好梯子,善于引导,做到读有层次,读有指向,才能化有形为无形,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