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越来越普遍,在给农村地区带来收入的利好之外,一系列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其中,留守儿童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情感等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留守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简要探析了农村留守小学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浅显的成因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小学生;问题分析;社会因素
引言:青少年留守儿童和小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一种非常常见的不利现象。这部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没有能够跟随父母生活,留守于农村地区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管,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害,且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管理,也很难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逐渐发展成问题青年,急需全社会的关照。
一、农村留守小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问题
成为留守小学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本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和学生的发展。为此,孩子们的家长背井离乡,到远离家乡的城市从事各种辛苦的工作。在父母进城务工之后,绝大部分留守小学生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这样的前提下,留守小学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一部分孩子非常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平时省吃俭用,不舍得向父母要钱,过得非常简朴。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所遗弃,因此不能体谅父母的爱和辛苦,花着父母打工来的钱到处挥霍。而由于父母们觉得对孩子心中有愧,因此也就十分惯着他们。这就会让留守学生感到金钱得来的十分容易,逐渐走向堕落的深渊,在没有足够的零花钱去支撑他们的日常花销之后,一部分学生会开始小偷小摸,从而走向极端,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二)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思想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和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成长,非常需要有父母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导。事实上,父母也的确是每一个孩子少年时期模仿的对象,给予他们积极的榜样力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正面影响,才能够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然而,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一些困难也没有办法找父母帮助自己解决,逐渐会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失望、难过、缺乏自信。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形成阴暗的心理和人格的扭曲,除此之外,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缺失、行为失控,甚至产生犯罪的隐患。
(三)学习问题
如前文分析,大部分留守小学生都是跟随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而农村地区的老一辈往往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些爷爷奶奶会采用放羊式的管理模式,让孩子跟着学校学习,自己则对他们不管不问,任由学生们自由发展。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一部分学生形成自由散漫的性格,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的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一些农村的学生监护人,虽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望子成龙心切,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自己却没有足够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学生们去上一些补习班。看到他们成绩考得好,就非常开心给予奖励,一旦学生成绩下滑,或者产生了什么问题,他们往往会采用责骂甚至打骂的方式去惩罚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落后,成为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问题。
(四)安全问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要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特别是一些低龄儿童,很容易被拐卖和发生意外伤害。爷爷奶奶教育和管理手段的缺失,使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顾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他们在外面玩耍打闹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危险。另一方面,一些小混混和地痞流氓因为这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给他们撑腰,很容易欺负他们;而无人监管的状态,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山区儿童被拐卖的案例屡见不鲜。
二、存在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水平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是产生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中西部和山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个别地区长期没有实现脱贫。因此这部分地区的学生家长只能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而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监护人问题,成为存在农村留守小学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好的学校学费高昂,使得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父母很难承受,也就无法使得学生们进入教育质量更高的学校,也会产生相应的教育问题。
(二)父母没有履行到应尽的责任
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们经济来源,对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以及孩子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长期外出务工使得他们根本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无论是学生们的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安全上,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容易使孩子们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犯罪风险,使留守儿童成为别人眼中的“野孩子”。
(三)户籍限制
除经济因素之外,户籍政策的限制,也是产生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一部分进城务工的父母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将孩子接到城里与父母一起学习和生活。但事实上,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村务工子女在城市落户和上学很难实现。一些城市教育体系与学生家庭的住房、学生的户籍紧密挂钩,短期内难以改变,成为产生农村留守学生的重要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存在不是个别地区和短期之内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且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留守小学生的存在对他们个人和对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想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个人、学生父母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配套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留守小学生的问题不能被动的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之后再解决,而是从现有条件下积极寻找更好、更适宜的解决出路,促进农村地区孩子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田燕,柯康,朱小欢.武汉市黄陂区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现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2:125-127.
[2]杨素真,黄雪梅.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观察,2019,805:15-16+138.
[3]秦敏,朱晓.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03:38-51.
[4]赵静.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管理观察,2019,16:66-67.
本论文系2019年度漳州市德育课题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的问题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ZDY191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