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素质培养密切相关,我校在陶行知思想的指导下,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近年来,学校真抓实干,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陶行知思想熏陶下,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校园文化;行知思想;学困生成长
一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行知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专用教室各室配套设施齐全,全天开放工艺美术室,图书馆、舞蹈训练房、音乐室等。学校还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成立了舞蹈队、足球队、文明礼仪队等多个学生团,并定期举办盛大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美食节”等。学校以制度规范师生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直以来,学校大力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等。同时,通过坚持不懈地以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口,开展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活动,大力弘扬正气,严抓违纪现象,并切实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请驻地派出所协助整治校园周边的社会治安环境,从而推动集体舆论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发展。学校注意富有行知思想导向作用的文化设计:校门口挂有学校的荣誉牌和校训;校园里校道两侧宣传栏有关行知思想的板报;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都挂有陶行知的名言警句,中外科技名人画像;教室里有学习园地、班级墙报,这一切使学生时刻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了校园精神环境,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校的集体精神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行知思想,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虫害,这样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免枯萎”。要能“认识”学生,特别是认识 “学困生”“支持”与“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环。帮助“学困生”,关键是给学困生制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我们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对 学困生进行了因材施教。
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其自由发展。
(一)、借助宣传行知板报,加强沟通,发现闪光点。
在校园的宣传栏上,贴有行知思想的教育名言,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板块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陶行知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学困生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增强学困生的自信。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运用什么样的评语对学生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的评语,也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操行评定忽视了教育民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无形中将学生分为“好”与“差”,无形中使好学生更好,差生更差。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尝试将传统的操行评定改为正面引导的赏识性评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信,受到激励。写评语的时间不必局限于期末,也不必拘泥于“学生手册”,可以灵活掌握。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有意在批改完之后加上一两句饱含感情的评语:“你真棒!”“加油!”“你进步了!”“老师赞赏你的好学精神!”“你是好样的!”等等。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肯定,而且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特别是学困生,他们会为此而兴奋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勇气。
(三)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从陶行知的教育名言知道,体验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我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对于学困生而言,我们要把要求放到最低,比如:开始可以写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或天气状况;接下来对身边的人、事做简单的描述和记录,甚至对电视剧的评论;最后逐步地提高要求等等。这两种养成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四)开展活动,提高兴趣。
“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来巩固兴趣,对学困生因材施教,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小小诊所、小作家评比等。特别注意为学困生设计特长比赛,分成小组,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他们提高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五)加强课后辅导。
除了课堂关注学困生的辅导,课后辅导可以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比如:谭金兰与谭春莲都是学困生,但谭金兰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谭春莲的写作能力稍胜一筹。为此,我让谭金兰与谭春莲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几周后,谭金兰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谭春莲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了,可谓是两全其美。
(六)、坚持不懈地做好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工作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转化的,需要我们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又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事情的发展往往会有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作为教师,应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恒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结语:转化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慢慢地等待花期的开放,相信他们一定会绽放的。让我们在陶行知思想的指引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结合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