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对策,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顺利实现的基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企业、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
一、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持续上升
教育经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收入与支出的总和。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持续上升。
(二)高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为满足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国家相继实施了多项措施鼓励教师进修、加强师资培训、奖励教师创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
(三)高校基础设施大力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的需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习环境,吸引优秀生源,各高校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日益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建国初期的计划配置转变为了计划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既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积极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调节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1.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上升,但总体来看,教育经费总量不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迅速增加,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教师资源短缺
虽然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仍面临着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教师资源短缺使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素质,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高校基础设施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相比,仍处于紧张事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习室、学生宿舍等设施普遍投入不足,规模较小,管理方式落后,远不能满足学生总体需要,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1.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革,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财政性教育经费、学费和杂费仍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高校通过其它渠道获得资金较为困难。
2.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学历不断提高,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任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高学历教师所占比重明显不足,不利于满足日益提升的办学层次的需要。
3.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
高校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不合理结构。
例如有些高校图书馆外表华丽,但藏书量不够,图书资料更新率低,师生阅览限制条件过多,不能满足师生查阅需求,造成了高等教育物力资源隐性短缺,不利于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1.高等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存在使用不合理及浪费严重的现象。随着高校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经费被用于人员经费,直接用于教学科研活动的经费不断减少,甚至出现高等教育事业费被占用的现象。
2.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由于结构不合理、管理方式落后,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现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管理僵化,教职工和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使用,浪费严重。
三、优化对策
(一)加大投入高等教育资源总量
1.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力度
由于现阶段我国多元化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机制尚未形成,从其它渠道获取高等教育经费仍然比较困难,因此应该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拨款力度,进一步增加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持。
2.提高高校教师数量和质量
提高教师的薪资标准和社会地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重,向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3.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大对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力度,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增加基建费用投资金额,保证充足的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其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
1.拓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
为有效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应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高等教育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使教育投资多样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增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稳定性。
2.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
首先,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人员数量,增加专任教师比重,将人力资源更好的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上,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注重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办学层次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调整高校基础设施结构
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重视数量的增加,又要重视质量的提高。高校应全面把握自身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及时调整使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的基础设施,改善自习室、图书资料、食宿环境等学生真正关心和需要的基础设施,形成比重合理、效果良好的基础设施结构。
(三)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1.加强高等教育经费监管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评估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教育经费的浪费。高等院校应加快改革,调整人员结构,将更多的经费运用到教学科研中去,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合理分配学校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2.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各高校要打破封闭式管理的模式,把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对外开放,使广大师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享受各种基础设施服务,避免浪费与闲置,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唐万宏. 以科学发展观优化配置高等学校教育资源[J]. 江苏高教,2007(1).
[2]余宏亮. 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路径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09(14).
[3]宋维玲.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及其配置问题[J]. 管理与财富,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