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排球技术考核成绩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都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的技评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该教学方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中切实可行。
关键词:排球选项课;多元反馈教学法;教学有效性
1世界排球发展的趋势:
1.1攻守平衡已成为现实
在排球发展过程中,攻强守弱的状态已持续了很长时间,国际排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排球规则作了几次重大修改。排球技战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排球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是互为因果的。 进攻技战术的提高带动了防守技战术的进步,而防守技战术的加强,又反过来促进进攻技战术的发展,形成了排球技战术发展螺旋式递进的特征。
1.2 技、战术向全面、高度、快速、多变方向发展
排球运动带有规律性问题是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能攻能守,进攻上既能强攻又能快攻,既能前排攻又能后排攻,前后排融为一体。根据运动员不同特长,有效地组合不同的战术,使战术组合更具个性化,发挥整体优势。
1.3 排球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
职业化是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高额奖金促使比赛更加精彩,而紧张激烈的对抗更能吸引观众,又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职业化和俱乐部制度吸引了大批优秀选手投身竞技排球,大大提高了排球比赛的激烈精彩程度。传播媒体的介入,促使排球运动商业化趋势日益加强。排球运动的竞赛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
1.4 排球教学、训练向多学科综合运用和更加科学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排球课程教学与改革将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和计算机CAI等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动态地模拟排球技战术的时空状态和连续变化过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随着排球运动实践的发展,排球技术战术的创新、科学地控制排球运动训练过程和制定科学定量的评价标准。
1.5 排球运动科研与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
科研直接为排球教学训练和比赛实践服务,是排球运动科学研究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发展方向,也是促进排球运动科学研究发展的过程;从方法论来看,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从文献研究、思辨研究,走向实证研究,正在从不同层面上去关注学校、关注课堂,关注运动训练实践,提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从科研的功用来看,越来越多的排球科研人员不再满足于排球教学训练的一般抽象理论论述,开始更多地追求排球运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排球教学训练的改革与发展。
1.6排球运动科研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和发展
排球运动科研的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与科研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丰富和发展分不开的。随着相关学科科研成果向排球科研领域的不断渗透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排球运动科研的方法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2排球对大学生的运动价值
2.1增进健康、强健体魄。
2.2.1提高运动中枢对肌肉、肢体的控制能力,在运动时能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肢体的运动。加快神经传导的速度和强度,使肌肉收缩的速度更快、更有力。
2.2.2增加肌肉的体积、重量、力量,使肌肉中的能量物质储备增加。
2.2.3骨密质增厚,骨小梁的排列更有利于受力,骨的强度加大。
2.2.4关节囊及周围的韧带组织增厚,不易出现运动伤害。
2.2.5提高身体的空间感觉能力
2.2培养与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常参加排球运动的训练或比赛,会学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连续失误时,如何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而且不灰心;比分落后时的沉着和不气馁;关键比分时进攻不手软的自信心等,都是对自己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2.3培养勤奋、助人、拼搏的优秀品质
排球比赛中,有球不能落地而且击球至多3次必须过网的特有规定,使参加排球比赛的人总要随时准备弥补同伴因判断错误而无法接,或因其他原因没接到位的球,为了发挥本方的进攻力量而不惜奔跑扑救,给下一次击球人创造方便条件。因此经常参加排球运动,可以培养人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4培养人的信息意识、提高配合及应变能力
排球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依靠判断的运动,尤其在现代的排球比赛中,准确的判断已成为制胜因素之一。判断的基础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观察对方和同伴的动作、击球的声音、场上的布局等,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而迅速做出决策。排球比赛也是一项靠集体配合取胜的球类竞赛,个人特长的发挥往往是在同伴发挥特长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运动员在场上要相互协调,并不断观察同伴的意图,才能默契地与之合作。
3总结 :
根据排球运动的特点,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耐力,弹跳,反应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并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而且还能培养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等心理素质。也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排球比赛和训练,可以培养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锻炼胜不骄,败不馁,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4-248.
[2]张瑞林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05:215-221.
[3]刘淑惠.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