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策略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高路
[导读] 工匠精神是民族事业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摘要:工匠精神是民族事业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国家兴旺和民族发展的重责,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该文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策略中的作用,提出了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希望能够以此来促使大学生高效就业,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前提。
        关键词:工匠精神;指导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0.引言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在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不缺制造业,但是却缺乏精益求精的产品,归根结底仍然是企业和员工在进行成长时缺乏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精神,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力量,因此,在高校教育中,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就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1.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人们在制作或者其它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是劳动者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主要包括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敬业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一项事物时所体现出来的全身心投入、认认真真的、尽职尽责的精神状态。精益则是指精益求精,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对每一件产品、每一道工序所追求的极致之完善。专注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一项事业时所展现出的内心笃定,以及对事物发展的耐心、细心、执著以及坚持等。创新是指劳动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突破、革新的精神气韵。“工匠精神”一词虽然最早出自于企业家兼教育家的聂圣哲,但是自古以来,这种精神却一直贯穿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2.工匠精神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策略中的作用
工匠精神的延续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制造业和创造业领域中取得有效成绩的主要前提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接班人,其工匠精神的具备至关重要,通过对当前工匠精神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融入的现状进行研究表明,工匠精神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策略中主要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其在就业中存在着综合素养不高的情况,一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之中。二是专业技能非常缺乏,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够摆脱走学术性人才的桎梏,所以在技能方面未曾多花功夫去进行探究。三是与人交往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够准确和清楚。鉴于这些情况,大学生在就业时所体现出的综合素养较低,因此,以工匠精神来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大学生在解读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意志,然后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应对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2提高大学生就业效率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发严峻,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造成的。其一,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比如,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希望薪酬高、工作体面轻松、工作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进行,却不知这样的工作是需要在经过了一定程度的锤炼之后才能够获得,所以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自身需求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极大差距。其二,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建立其职业精神,所以在就业时经常出现不受信用、不敢担当、逃避责任、自私自利的情况,这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用人时也会对主动放弃对这一类大学生的重用。其三,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所以就业时不时反思自身之不足,而是将对社会、企业以及相关事物持抱怨的态度,总认为整个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作对,这种怨天尤人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就业率的提升。鉴于以上问题,将工匠精神用在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策略的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逐渐转变就业观念,能够意识到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是就业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能够让大学生逐渐在生活、成长与发展之中逐渐感受到树立诚实守信、勇敢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的重要性,还能够让大学生站在客观公正、站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层面上对自身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自我发展措施,以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3提高大学生职业精神
从调查的基本情况来看,当前的许多企业都反映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比如,在工作中挑三拣四,怕脏怕累,缺乏韧性,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便会发脾气,或者放弃工作。与此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心浮气躁,难以静下心来处理工作中的琐碎之事,经常出现大事干不了、小事干不好的情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今天在这个行业中待两天,稍有不如意便对整个行业进行否定,明天在那个行业待几天,遇到不顺心便立刻选择放弃。为此,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够提高大学生职业精神。首先,能够让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结合自身的发展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让其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任怨任劳、不怕辛苦、坚持不懈地在一线进行奋斗,个人的前程也是通过努力、实干之后才能够获得提升。其次,让大学生静下心来钻研自己的工作,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所进益,也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工作突破,自我发展,实现创新提供前提。再次,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实际上就是让大学生逐渐明确工作需要突破和创新,这样才能够让自身的价值得到全面的提升,也才能够对社会给予更大的奉献。
综上所述,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在引领和指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让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得以形成,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调查可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是时下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在充分总结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使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3.1以改革为引,促进观念理念的更新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要求,在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巧借改革的机遇,以改革为引路方向,积极促进师生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还处在深化改革的初期,因此,在观念理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更新,比如,在传统的观念中,高校教师主要偏向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高校学生也逐渐进入了这样的培养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认为,理论的教学至关重要,自己在教学之中做好理论教学即可,学生则认为,理论学习必不可少,至于实践意识还没有完全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时才发现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不仅让大学生大失所望,让社会也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所以,在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贯彻我国目前的改革策略,将改革的理念融入到广大高校师生的工作与学习中,让其能够摒弃曾经的旧观念,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观念,用新的观念来引领发展。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广大高校师生应该积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观念,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理实结合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在总结中实现全面素养的提升。
3.2以职业为要,提高师生的职业素养
在高校教育中,在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引导者,学生仍然是主体,因此,在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以职业要求为前提,有效提高广大师生的职业素养。其一,针对教师而言,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形势、学生培养目标等进行有效的解读,并针对教师的发展情况进行培训,让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促使教师在观念方面实现转变,在引导技能方面实现提升,从而更加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实现顺利就业。其二,针对学生而言,其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面对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立足于对自身的全面认识,根据自身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实事求是的职业规划路线,然后以坚韧、勇敢、担当的精神去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困难,实现在以职业为要求的前提下的职业素养的提高。为在社会中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3.3以教育为基,营造良好的工匠氛围
高校教育是学生获得工匠精神,以工匠的身份进入社会的基本平台,因此,在高校教育之中,学校应该以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眼光来面对工匠精神在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工匠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工匠精神,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QQ群和微信公众号等,着力建设以工匠精神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媒体和平台,引发师生交流互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要在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处悬挂鲁班、蔡伦、李春、柏林等中国古代工匠大师和王选、王传福等现代工匠大师的画像和事迹介绍,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三,要组织举行有奖专题征文、演讲、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证明,良好氛围的构建能够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便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典型范例、工匠精神的实施策略进行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将这些精神逐渐融入到自身发展的基因之中,从而为有效就业而提供有力的前提。
3.4以发展为需,促使校企有效的合作
人才的培养终究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而提供有效的需要,因此,在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时应该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前提,促使高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让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实践,让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决定性作用。首先,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合作,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然后在结合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进行具体化,再根据这样的具体内涵来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其次,学校应该将自身培养人才的策略与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结合,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培养策略,让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与社会接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提升,避免大学生的所学与社会发展的所需出现脱轨的现象。再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向高校反馈其就业情况,比如就业的内容、就业的行业、就业的方法、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等,然后高校充分结合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调整,促使引领和指导方法的全面发展。
3.5以创业为机,引领实干与创新融合
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社会发展基调中,创业已然成为了许多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之一,然而,从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来看,创业的人数较多,但是取得成绩、实现成功的比例却非常小,针对这种情况,以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就应该借助创业大潮的机会,引领大学生将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进行有效的融合。大学生创业的精神值得推广,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缺乏经验、资金以及沉稳老练的精神,多数情况是凭借着一股热血在进行创业,因此劲头一过,重重困难摆在面前时便出现了退缩、怯懦的基本情况。所以,用工匠精神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就需要在创业的大好时机中让大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实干与创新的融合。一是让大学生以踏实的精神来制定创业的目标、计划,然后围绕着这些目标、计划进行有效的创业,尤其是在面临困难时更应该沉心静气,从细微之处、宏观方面来寻找原因,完善方案,实现有效的进步。二是让大学生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来进行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突破,在创业的过程中踏实干事,大胆创新,最终促使创新起到更好的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需要以工匠精神来进行引领和指导,而要让工匠精神在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就业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进行共同的努力,这样才能够在响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教育观念更新、学生主体意识发挥、教学环境营造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也才能够让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制定有效的规划途径,实现高效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晓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探究[J].智库时代,2019(47):36-37.
[2]刘洋,傅贻忙,杨小洁,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361-362.
[3]傅勇清.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J].现代盐化工,2019,46(05):171-172.
[4]顾华玉,彭敢.基于工业4.0背景下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7):178.
[5]张晨曦.“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51-52.

本成果系“浙江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项目编号2020Q092。
高路(1982—  ),女,浙江乐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