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交通运输工程质量检测站 511500
摘要:本文对公路工程中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对公路工程中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从理论层面上为我国公路工程的发展提供一点支持。
关键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检测技术
一、公路工程道路桥梁的桩基检测技术
(1)公路工程道路桥梁的桩基检测技术重要性在公路工程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应用桩基检
测技术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具体来说公路工程道路桥梁施工以及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对路基造成巨大重力,因此如若不对路基情况加以及时的检测就很有可能会发生路基不均匀沉降甚至路面裂缝等问题。不仅如此,由于相较于其他工程而言,公路工程道路桥梁更容易受到的地震、大风等自然因素的威胁,因此相关工作者就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桩基施工的检测,并从根本上的提升路基自身的稳固性。
(2)公路工程道路桥梁桩基检测技术的具体内容在将桩基检测技术应用在公路工程道路桥梁中时,工作人员首先要确保的桩基检测技术精准性,对用于检测的仪器进行校正,并确工作人员之间分工明确。不仅如此,在应用桩基检测技术期间,还应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出适宜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标准,针对公路工程项目自身的特征对所检测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精确。
.png)
二、钻孔灌注检测技术
在公路工程道路桥梁桩基检测技术,钻孔灌注检测技术可广泛用于各种工程的检测环节之中,并对工程总体质量及施工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并且,在实际应用钻孔灌注检测技术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也应严格遵守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原则及应用流程,保证钻机等机械设备安装质量,并在钻孔完成之后积极清除孔内的残留物,确保钻孔灌注检测技术能够在公路工程道路桥梁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
三、道路桥梁桩基检测技术
在道路桥梁施施工中,桩基础的应用十分广泛,这种基础形式对于强化基础承载力而言有着积极作用,能够使桥梁整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然而,由于桩基础工程具有隐蔽性,桩体所处环境为地下,因此想要直接观察与检测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一旦发现桩基础质量出现问题,则会给整个工程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站在公路工程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对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而桩基础检测技术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快速找出质量与安全隐患,进而采取应对与处理措施。关于桩基检测
技术的应用,具体阐述如下。
(1)成孔检测
在桩基检测中,成孔检测是完成钻孔施工后最先实施的一项检测技术。如果发现钻孔质量与标准不相符,那么就无法保障桩基础整体质量。换言之,在道路桥梁桩基检测中,成孔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目前,我国公路工程中关于道路桥梁桩基检测技术的应用,也以桩基础检测为主,然而出于对工程整体质量及安全的考虑,必须对成孔检测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2)静载荷试验法
所谓静载荷试验法,就是指与桩基础使用功能相结合,将轴向压力与上拔力逐级施加到桩顶,或者将水平应力施加到一致于承台地面标高的位置,然后观察并测定桩体沉降、上拔位或者水平位移情况,以荷载与位移关系为参考,检测单桩竖向或水平的承载力。根据实践不难发现,静载荷试验法在现有的检测技术中不管是直观性还是可靠性都具有最为突出的优势。然而,在工程实践中,如果技术条件不允许,或者检测技术不到位,那么也可能导致该项检测技术难以取得精确的结果,甚至会与实际情况发生超过10%的偏差。因此,改善静荷载试验法势在必行。
(3)声波透射法
声波透射法的原理是对预埋声测管加以运用,通过混凝土这一介质来发射与接受声波,进而对相关声学参数进行观测,例如频率、波幅等等,基于此实现对桩身完整性的分析。相较于其他检测技术,声波透射法在技术层面上更加突出,相应的该项技术也需要具有更优性能及更高质量的设备才能够得到实施。为此,对于传统道路桥梁桩基检测而言,声波透射法的应用范围相对比较窄。而近年来在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公路工程道路桥梁建设的技术条件已经允许声波透射法在桩基检测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png)
结语
公路桥梁使用过程中,因为长期承受荷载,加上部分老旧工程施工工程中技术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导致公路桥梁出现一定损坏。
因此,相应部门需要定期对公路桥梁进行检测,首先对公路桥梁的外观进行检测,然后对其结构进行深入检测,最后对一些特殊病害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道桥桩基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技术要点[J].高仁居.河南建材.2018(5).
[2]道桥桩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技术要点[J].许强.住宅与房地产.2019(4).
[3]公路桥梁工程中桩基的施工技术与质控路径研究[J].马勇.人民交通.2018(9).
[4]桥梁工程桩基施工工艺及相关事故的处理方法[J].巫伟.城市建筑.2017(2).
[5]公路工程中道路桥梁的桩基施工检测技术解析[J].谭少云.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