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学校的归属感能够对他们的身体成长与精神状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从原本仅负责传授知识的场所转型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基本素质养成的全方位教育领地。因此,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孩子们的思想进行引导,提升校园归属感便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述校园归属感的基本概念与影响因素,随后深入分析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提升归属感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归属感;小学阶段
引言:在新时代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以及行为模式的相关研究逐步受到教育圈的重视。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他们在生活中主要接触的场所最多的是原生家庭以及学校,因此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小学生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可能会产生提前进入青春期的发育情况,这就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利用相关手段稳定学生的精神状态并提升学校归属感就成为了首要问题。
一、学校归属感的基本概念与影响因素
(一)归属感概念剖析
学校归属感属于校园内部的常驻学生对校园整体的一种正面心理认知,在他们的心理构成中占据重要部分。通过增强学校归属感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精神健康状态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避免厌学逃学的现象发生。根据心理学分析研究表明,每增强百分之五的学校归属感量表值便能够减少成正比的儿童反社会行为比率,并对学习成绩产生部分正面影响。在构成学校归属感的因素中,儿童与教师的交往关系以及和同龄孩子的正向互动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在校园中与教师和同伴的关系均处于良好状态,能够持续进行正面互动,孩子们便会渴望回到校园,从而减轻厌学情绪。这些关系的影响因素构成与儿童本身的社交能力以及性格模式有一定的关联,但更多方面仍然能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干涉学生的社交发展模式,从而发挥教师与伙伴关系的积极作用,促进孩子们心理正常发育。部分心理学研究者通过研究分析表示,学生的家庭关系模式对他们应对学校中与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内部出现矛盾裂痕,学生就无法协调处理学校内部的交往关系。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应当承担起家庭教育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提升对校园的归属感。表现正常的学校归属感应当是学生对自身所在的校园拥有心理上的情感与理智认同,愿意接纳校园为自身所规定的要求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对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并主动维护学校的声誉表现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研究调查能够发现:学校因素是影响学生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学生所处在的校园类型能够对归属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他们就读于重点小学或是当地名列前茅的优秀学校,自身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会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学校的硬件水平,学校所处的地点等都会对学生归属感产生影响。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水平,人际交往技能等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一大因素,此外,家庭教育在学生归属感的差异上也发挥着作用,来自家长受教育水平高,教育方法科学民主家庭的学生归属感明显好于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
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提升学校归属感的策略
(一)利用专业心理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提升学校归属感
学校利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不同年纪学生进行以班级归属感,学校归属感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以认识校园,认识班级为主题的活动课,提升孩子们对学校的熟悉程度,让他们对校园产生亲近友好的的感受体验,心理学分析表明,如果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具有熟悉的条件,产生归属与热爱的情感水平便会上升。对中年级的学生开展人际交往,同伴交往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对高年级开展青春期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有的放矢,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扩大影响的范围。利用心理量表测量、班主任观察发现,对学校归属感较差的学生开展小范围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交往技能,从而学会与伙伴相处,提升校园生活幸福感。
(二)对班主任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提升其班级管理的技巧,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小学阶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丰富班主任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储备,提升班级管理的技巧,对于学生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针对小学生归属感的调研过程中,能够发现在班级内部担任一定职务的孩子对学校的归属感水平处于优秀阶段,一个优秀的,懂得心理学知识的班主任,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闪光点,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挥学生的长处。学生能够通过在班级中具有管理义务或是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来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从而延伸到对校园的归属感提升。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会活动,或是要求学生承担班级内部的工作义务等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水平。引导他们参与到学校工作中,不仅能够提升归属感,还能够加强锻炼他们的行为处事能力,以及逻辑思考的技巧,具有优秀的实践效果。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
在学生的归属感构成中,家庭关系的处理对学生的归属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常见的负面家庭情感会干扰学生对于正常人际交往的分析能力,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最后导致无法协调处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降低校园归属感。学校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家庭教育的干预,利用教师途径及时发现学生家庭的不和谐之处,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庭访谈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纠正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教导方式。对学生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孩子对人际交往的正确看法,帮助他们形成正能量的人格,避免盲从父母的指令。部分学校可能认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仅限于上课时间,而对学生回家后的阶段不管不顾。这种心理辅导不仅无法发挥增强学校归属感的作用,可能反而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逃避学校,进而降低归属感。因此,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家庭情况,落实教育辅导的主要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多方面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从而达成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包克冰,徐琴美.(2006).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心理学探新,26(2),51-54.
何雪. 对培养班级归属感的思考和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35).
赵占锋, 张大均, 刘广增,等. 小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153-156+161.
陶非男.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三四年级版), 2018, 000(009):94.
杨明霞, 王雪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1):92-93,75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