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有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是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
背景简介: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学期期中我接手了一个班级的课程,因为责任、源于爱心,我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和他们成为朋友。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和他们和谐相处、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重要课题。
主要事迹:
一天,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正在排练节目,上课铃响后大家仍然不愿回到座位上去。我说:“我们要开始上课了。”或许是由于我打断了排练,大部分同学有些不高兴,“我们得排练节目”。我说:“排练节目是好事,学习也重要,不能因为排练节目就不上课啊,大家可以课下再排练。”学生们还是不想回到座位上,又开始找理由:“有同学请假了,他们没听课那怎么办?”我说:“大家知道为别人着想,这一点值得表扬,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两名同学请假全班都等着不学新课了呀,等这两位同学回来,我会单独给他们补课的。”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平稳了,陆续回到座位上。其中,小于同学仍然不情愿,一路唱着歌从教室后面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之后还在唱。我提高声音说:“上课。”这时她才停下来。在讲课过程中小于同学也在不停地捣乱,“老师我们初中上数学课都不听讲,都不会,你讲了也白讲。”其他同学都抬起头看着小于同学和我,显然,她影响了教学秩序。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我训斥她,就更会激怒她,所以,我平复心情,微笑着说:“刚刚大家听课很认真,而且你们很聪明,所以,大家不要怀疑自己,认真思考,一定能得到答案。”其他同学都低头重新做题,小于同学也不说话了。但是,小于同学并没有停止捣乱,下课铃刚响了第一声,她就说:“老师打铃了,你没听见吗?”我再一次平息心中的怒火,说:“老师不会拖堂的,只是你的反应速度比较快,我还没来得及说下课,你就抢在前面了。”
虽然在以后的课堂上小于同学没有像这节课这样捣乱,但是,我上课时,小于同学几乎是不听讲的。我知道,小于同学的逆反心理并没有消除,我们之间还有隔阂,我必须找个适当的时机和她推心置腹的聊一聊。
暑假期间,我带队参加了机器人大赛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天气非常热,我只好给大家拿来扇子和水,发扇子时我发现小于同学趴在桌子上,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轻声问道:“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啊?”旁边的同学告诉我她是生理期肚子疼。我说:“我带你去休息休息吧。”小于同学抬起头,说:“不用。
”但是她脸很红,我摸了摸她的额头,有些发烧,可能是中暑了。安排好其他同学后,我带着小于同学去看了医生,又陪着她去了有空调的楼层。随后,我联系了家长,一直陪着她等到家长来,把她送到车上我才离开。
教育成效: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小于同学来到我办公室,笑着和我说:“老师,这么长时间没见你,我都想你了。你想我了吗?”我说:“当然想你啊。”应该是暑假里我对她的关心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隔阂,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此,小于同学逐渐端正了态度,再也没有捣乱,每节课都认真地听讲,各方面都变现的很优秀。
问题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并且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另外,很多学生情绪易波动,对学校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存在逆反心理。
小于同学的例子正体现了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和排练节目比起来,她更愿意选择相对自由的排练而不是文化理论课,我的制止也招来了她的反感和叛逆。虽然她的捣乱会打乱课堂秩序,但是,如果我强加斥责,只能让她更加叛逆,甚至给师生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因此,教师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用爱感染她。
反思感悟:
和学生相处的过程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过程,通过处理小于同学的事情,我深受启发。
一、保持冷静,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的处理问题,面对学生的顶撞,教师如果不顾一切的斥责,结果,教师变成了学生吵架的对手。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一些体面的下台阶的招数,以便随时“撤出战斗”,把影响降到最低,不偏离课堂教学的主线。
二、加强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如果教师不积极主动地去化解,矛盾一旦扩大,就会引发师生冲突。教师应要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使学生得到认同感,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奉献爱心,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教师只有用爱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防线”,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每一名学生身上都有着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只要我们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用爱去点亮学生心灵的灯光,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人群之中最耀眼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