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在农村推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邵东牛马司小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谢佳容
[导读] 当前,新课改在我县逐步推广,特别是流光岭、斫曹等乡镇的积极探索
        当前,新课改在我县逐步推广,特别是流光岭、斫曹等乡镇的积极探索,为我们农村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着自己存在的问题。
        笔者自2013年在牛马司小学工作以来,也一直在努力做着教育的有心人,尤其是把探索新课改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推行新课改时,我们也遇到了自己的一些困难:
        一是教师的新课改观念意识较为淡薄。笔者认为,要想顺利推动新课改向前迈进,必须推动观念先行。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新课改观念意识不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校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很多老教师能很好的驾驭传统课堂,认为没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再去研究新课改,有些甚至认为这就是年轻教师的事;年轻教师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也极富热情,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的能力较老教师而言是有差距的,再加上年轻教师操之过急,半途而废者较多,心浮气躁是无法做好课改的,屡屡碰壁使得新教师的课改观念变得动摇。
        二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虽然说搞好课改不一定要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我认为,在课改的初始化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我县为例,全县中小学校基本上只有城区及乡镇中学安装了“班班通”,而像小学,尤其是类似于我们这样的村小,可以说对此也希望有点盼头。
        三是教师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以笔者为例,工作3年以来,参加过的新课改活动可以用手指头掰出来,这很多还仅限于县内学习。我尝试将听来的新课改操作进行研究,在课堂上尝试,但由于没有结合实际,大多以失败告终。我也曾想自己琢磨一套高效的教学模式,但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也往往是不可行的。
        四是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较普遍。新课改需要学生来当“演员”,这就需要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要具备当“演员”的潜质,这需要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学生来完成。然而,近几年来,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让教师教学毫无成就感,想让教师靠着屈指可数的优秀学生将全班的学习气氛带动起来谈何容易?
        五是互联网普及带来的弊端愈演愈烈。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类似于我们这样的村小,留守儿童是占大多数的,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经商,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对亲情理解不是那么的深刻。再加上电脑、手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就连小学生都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且现在的网络环境也不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产生厌学情绪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巨大的漏洞。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读书无用论”等观念的盛行也让教育工作寸步难行。
        但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新课改的窘境,我们该如何有效解决呢?
        一是要让新课改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主要是指实施新课改能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中减轻负担,感受幸福,拥有成就感。对老教师我们要多予以关怀,年轻教师可以帮助老教师在电脑技术方面的操作,老教师则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的技能。
        二是要逐步提高和完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我相信,在好的工作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心态都会更好。
        三是坚持引进人才,同时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人才是关键,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体系能促进教师迅速成长,教师队伍中需要这么一大批精英来带动。此外,要尽可能的避免人才的流失,必须使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有足够的保证。
        四是要尽量避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农村教育是中国当今教育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要多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距,能有效保证优质生源的流失。近几年来,国家政策虽向农村倾斜力度加大,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仍然存在一些漏洞,这需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职能,以确保国家政策能真正为农村教育“添砖加瓦”。
        五是要净化网络环境。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一旦在互联网上获取了不良信息,势必会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力度,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让孩子们能多接受一些好的东西。
        六是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产业,尽可能地解决本地务工问题。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同时,让孩子们能感受亲情,在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学生的素养提高,这对新课改的推进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影响新课改推进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相信有广大教育者的默默耕耘,我们的新课改一定会慢慢走向成熟。
                                                作者:谢佳容
        工作单位:邵东市牛马司镇中心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