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与学的重要模块,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分析了小学低段阅读课的教学思路,指出可按照“基础知识导学”、“自主阅读课文”和“课堂归纳总结”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结合教学案例探讨了具体的实施方式,提出教师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驱动阅读过程,并在阅读过程中强化基础知识和促进语言积累。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阅读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课型,各类语文素养的培养都与阅读课息息相关。学生通过阅读发展语文基本功,也通过阅读发展审美、思维、表达等高阶素养。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对阅读课的有效模式加以研究,精磨教学策略。本文拟关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结合教学思考与实践经验,探讨如何组织阅读课。
一、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课教学思路分析
学生在低年段语文阅读课程中得到的收获,是学生将来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石。[1]在低年段时,学生会接触和积累基本的语言素材,掌握阅读与探究的基本方法。此阶段的学习体验,还会影响学生将来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流程方面,要体现出小学低段的特殊性。在低年段中,基础知识教学至为重要,即拼音、识字等模块。这部分的教学效度以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为准,教师在课堂中要将足够的精力用于解析基础知识,协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在阅读理解与鉴赏模块,则要培养学生理解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开掘课文内容的多方面教育价值。依据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可将基本教学思路整理为如下的模式。
二、低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教师运用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前置基础知识学习模块,其次开展自主阅读和探究活动,伴随着阅读教学进度的推进,进一步拓展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最后展开课堂总结,其中各个环节又可分为多个子环节。以下结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的内容,具体介绍教学策略。
1.基础知识导学
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分为课外与课内两个时间段完成。基础知识的难度并不高,小学生一般能够在教科书、工具书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因此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再在课中展开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检。
(1)课前预习,熟悉内容
在开始新课的教学前,教师会制作预习单,指导学生开展预习。学生虽然具备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却缺少把握学习目标的能力,借助预习单的指导,才能够开展高效的学习。对每课的学习单,教师都从拼音、字词和课文内容三方面进行设计。以二年级上册的《狐狸分奶酪》故事为例,教师制作的预习单中包含以下内容:1.拼读“酪、捡、俩、始、拌、帮、匀、嚷、瞧、便、剩、整”十二个生字;2.认识田字格中8个生字的结构,思考怎样才能记住它们;3.读课文,说说熊哥哥和熊弟弟为什么会拌嘴?最后他们合好了吗?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人小组,让学生在组内互助下,在课前掌握这些内容。
(2)课中交流,固化知识
当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后,便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对于记字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思考。课中由教师主导的基础知识导学活动,则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通过课中自检与交流来固化知识。特别是在拼音部分,学生大都能够正确拼读,教师可直接指点黑板上的汉字,让学生齐读。
其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记字法,教师要求学生按如下格式进行表达:“这个字是XX结构,我使用XX记字法来记住它。” 如:“‘奶’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我使用形声记字法来记住它,左边是女,右边是乃,声旁与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自主阅读课文
课中阅读的全过程都伴随着师生互动,在此环节中教师突出“合作探究”“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三个方面,将阅读感悟与基础知识的强化融合起来。
(1)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有效的阅读必然是带着问题去进行的阅读,只有当主体的思维参与阅读过程,才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问题能够牵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与教师都可以成为提问的主体。[2]
①启发学生自主提问
学生能自发提出问题,才能读得深,读得精。主动致疑是思维活跃性的表征,阅读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融入了思考的行为,有思考才有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以问题带动阅读活动,并着力引导学生“自问”,让学生形成自主的、积极的思维习惯。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时,教师请学生读课文标题和插图,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刚开始时,学生较为沉默,教师则请学生大胆表达。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什么是千人糕?”“怎样做千人糕?”“为什么要给它取名叫千人糕?”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教师请学生依次解答以上三个问题。要回答“怎样做千人糕”时,教师和学生共读第6—9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画出制作千人糕的流程图。
②依据内容生成问题
在语文阅读课中,提问的方式非常灵活。一篇课文的写作对象、审美风格、文体特征不同,教师要提出的问题也不同。教师依据内容提出问题,可以在问题的驱动下引领学生推进阅读活动,并协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整理课文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为结构化,更有条理性。
(2)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除阅读课开端的识字环节外,在读书的过程中应开展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理解生字的意义,掌握生字的写法、记法,明确写字的易错点。教师将这部分教学整合到课文朗读中,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到相关生字,学习如何书写和应用它们。
(3)“读”“说”结合,积累语言
阅读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在部编版的低段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说话”活动设计,它们通常是课后练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仿照读到的内容进行表达,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自主建构语言。
3.课堂归纳总结
在归纳与总结的环节,教师结合黑板中的板书,回顾本课的知识要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以《找春天》为例,教师总结:“学习了《找春天》这篇课文后,同学们掌握了许多表现春天的新词语,学会了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来表现春天,本课真是收获良多。”如果所学的课文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应在结尾部分进行升华。
三、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
回顾和反思组织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课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即在教学中要做到“学”“思”融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探究和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讲”课者,似乎学生并不是在“读”,而是在“听”教师的阅读分析,被动等待教师告知课文的意义。要克服传统模式,就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思考来理解文本,成为“读”的主体。总之,阅读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在低段教学中,教师要将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阅读发展多方面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振红.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课堂教学——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课[J].基础教育论坛,2020(08):44-45.
[2] 杨春娇.课堂提问有“密码”——小学语文教学“大”“小”问题有效性探析[J].教育观察,2019,8(2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