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祥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Research on atrium design based on rehabilitation concept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Renji Nanyuan as an example
FAN Yan-jun
Shanghai Xiangy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摘要:随着城市环境变迁、社会文化发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公众关注重点,医院即是一个健康与环境关系较为特殊且典型的场所。在医院的(半)围合空间中,基于医救为核心功能,关注各群体(包括医护、后勤、求医及助理等)的活动行为及需求,按照促进健康、舒缓心理为设计原则,利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构建舒适的空间格局、营造舒缓的环境氛围。本文以仁济南院中庭改建项目为例,系统介绍了中式庭院理念的提炼与应用,包括设计目标、空间布置、景观布局、自然要素选用及工艺筛选等,构建有助于健康平复的环境氛围,并希能为相关医疗机构的环境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式庭院;景观布景;康复作用
引言
医院是一个以医疗救助为核心功能的社会空间。在有限的空间中,产生了问诊、治疗、抢救等直接救助行为,以及相关的等候、挂号、取药、消毒、保安、穿梭等间接行为,对所处环境中的各个群体都会带来紧张、不安、焦躁等情绪,甚至是抵触、对抗等消极行为,或多或少会影响医院的治疗氛围、医院声誉。为了优化医院空间质量,仁济南院改建工程中引入中式庭院设计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传承文化底蕴、模仿自然山水,构建凸显生态舒适、环境自然和谐、具有山水意境的空间氛围,为处于人们提供较高观赏性的仿自然风景,平缓群体情绪、营造有序秩序。
1、研究背景
城市快速发展所形成的人工环境,对所有人都存在一定压力、都是一种考验。在医院中,因医疗资源有限、空间布局不合理都会引发各方的不适感,也就要求医疗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渐转变为心理社会模式,即除了需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也需要构建舒适愉悦的环境,即要平复医疗人员的紧张情绪,也要缓解接受治疗者的不安情绪。
景观中的各种要素,如绿植、水体、光影、声响、空气流动等,通过合理应用、科学组合受,可以改善微空间、微气候、微生态环境,对人的生理机能会有益效用。罗杰.乌尔里希曾提出“压力痊愈理论”,认为自然景色能缓解压力、改善心情,并有助于增益免疫系统功能;巴普洛夫认为,优美景观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兴奋,进而降低血压、减缓紧张情绪。在优质景观中的社会交往,能够增加交流有效性和提高社会适应性。
康复的英文为rehabilitation。,其内涵是重新获得能力或适应社会的意思。在医疗专业领域中,康复主要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恢复正常状态,,是促进所有群体在生理、感官、心理及及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工作、社交及生活等质量。
2、中外研究简况
具有康复功能的景观已存在较长历史,如中世纪的修道院还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对环境保护、人文理念的兴起,人们重新认识康复理念与景观结合对人类自身意义,并出现追求森林沐浴、阳光沐浴等潮流,并公认海水、日光及森林对人的健康作用。奥尔兹与丹尼尔编著的《儿童医疗护理设施》、林德海姆编写的《不断变化的儿童医院环境》等,提出了设计中为儿童社设置保健设施、提供游憩户外空间;卡普曼等编写了《设计人们的需要:为病人与探访者规划保健设施》,提出了创建支持医疗环境所需遵循的规划导则;克莱尔.库柏.马科斯等,采用视觉、行为、采访等手段,证明花园对病人的促进作用,并出版了《人性的场所—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国风景园林协会,还成立了关于康复疗养花园的研究小组,以不但提出康复方面的设计方法。总体而言,康复景观设计理念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定向恢复能力;美景产生积极正向的情感;创造活动机会与提供隐私机会、增加社交几率等。
台湾文化大学于2000年开设了景园园艺治疗课程;2002年中国林大出版了《医院疗养院园林绿地设计》,提供了特殊环境下设计原则;2009年章俊华著文《园艺疗法》,提出采用园艺疗法;刘滨谊于2009年提出康健花园设计的框架与导则,强调真个系统平衡与和谐。总体而言,我国对于康复理念在景观中的应用还缺少较系统研究与较广泛应用。
3、项目研究及实践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共有30多个科室、3千多名职工,医疗科研实力极强。医院大型建筑共有3栋,由南往北依次是裙楼、门诊及住院,呈“丰”字型布局,并由连廊联通。本次项目位于医院住院部大楼的建筑围合中心。项目始建于2016年6月初,并于11月2日建设完毕。
3.1项目环境分析
中庭地面标高高于四周约0.4米,整体北高南低;南北进深22米,东西宽20米,南北向呈矩形;周边为4层建筑,四周以大开间玻璃幕(镂空墙)进行隔断,围合高度约14米,整体上呈半围合,可以从四方位观看中庭自然景观;东侧、西侧、北侧各有1个出入口可进入中庭;顶部透空,风、雨可直接贯入。
3.2理念应用分析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及自然要素条件下,构建令人赏心悦目的仿真景观、并由此引起共鸣,是本项目最为关注的焦点。本项目从传统文化理念着手,通过空间变化、采用传统造林元素,构建山水对影、若影若线、虚实对景、青山绿水、水绕山山阻水的传统文人热爱山水的意境,与观者在历史与现实间形成心理反应,产生心理审美,进而精神得到升华。
3.3中庭景观及康复作用分析
3.3.3空间布局
中庭的四周为建筑走廊。在功能设置上,既为观景游径,也是行走通道,没有明确的功能安排,即是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在空间上,建筑(办公室)为实体,中庭为“空体”,走廊则为虚实之间的过渡;对光影布置上,墙体采用大开间的玻璃嵌入式隔断,中庭处于明处(接受自然光照),建筑内部(办公室)处于暗处(需要照明),而走廊处于“灰度”(根据阴暗变化而打开照明)。所以,在中庭与周围作了较好的空间安排。途径走廊,即可驻足观景,也可进入中庭,能感受虚实对比。
中庭在东、北、西设置了3个出入口。东西出入口由“之”字型曲廊连接;北侧出入口通过汀步,蜿蜒游走与曲廊中段相连接。曲廊位于中庭的2/3处,为传统中式通透的瓦顶木结构长廊;曲廊的南侧有一灰瓦顶白墙,白墙(可屏蔽由北向南的噪声污染和冬天的寒风) 将中庭分隔为南北2个空间,北侧空间大、相对开阔,南侧空间小、相对狭窄(且空间无法进入、只能从外部观看);曲廊与白墙间约有半围合(半通透)空间,由1株丰满高大的孤植桂花,作为指示性景观,作为过渡空间。由北向南,空间呈现开、半开(半合)、合的过渡变化。
中庭的空间组合得天独厚,由有形物围合成的无形空间是园林中真正供人使用及观赏的部分,既与外围空间存在虚实对比及虚实过渡,内部也存在类似安排;同时,中庭在光影布置上,也存在明暗对比与过渡。中庭的空间安排及光影利用都是相当精巧,对于处于或途径中庭的人,内心有微妙的舒缓作用。
3.3.2景观布置
对中庭的观景角度:可从外围走廊向中庭观赏,也可在中庭的中部向四周,也可从4楼向中庭俯瞰。①从四周(走廊)向内(中庭)观看:由北向南可观开阔水景,从东向西可观影壁与水池、“山林”,从西向东可观绿植及隐约若现的水池,从南向北又可观封闭的山水微空间。②从中庭的曲廊中部(曲廊的中部为中庭交通核心,也是观景最佳点)向四周展望:向北可观曲径、“天池”及白色影壁(位于曲廊的西北侧,呈“L”型,中空,约为曲廊的1/2宽,顶部为磨砂玻璃,并与走廊墙体连接,但无法进入,其主要为了遮盖地下车库的通风井);向北可见独树成林,在白墙的陪衬之下尤为巍峨。③若从4楼向下俯瞰,则能可揽全局,山中有水,水绕山转,绿围水漾,犹如绿中镶玉。
.png)
图1 由北向南俯瞰中庭北部开放空间
空间围合,加之绿色葱郁、山水相映,凝视其中,犹如画卷,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忘却杂念。
3.3.3景观特色
意境与诗意的营造,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来源于追求目的。园林是造园者心中天地的缩影,是寄托人生理想,抒发高洁志趣的途径。
.png)
图2 由南向北俯瞰中庭南侧围合空间
.png)
图3 由中庭向西北观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传统园林的掇山理水不仅是构建园林空间骨架,更是在为整个园林的氛围定下基调。图2为白墙围合空间内,山水对影,山怀水、水报山,硬柔向对又相合。从山下仰望山顶,从山顶远眺,亭台相瞩,山石嶙峋;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
意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灵魂,寄诗意于山水,能使园林获得超越时空的长久的生命力。图2白墙为背景,砖雕为“虚空”,墙下水体由太湖石与英石组合围合,如山峦叠嶂、水光滟涟,无处不充满着中国传统园林中诗情画意。
3.3.4植物艺术
植物的艺术性应用可创建适合生活环境与舒适心理感受。利用植物的花色和叶片的四时动态变化,可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图画。本项目中庭院中以构建多样化植物结构为原则,选择鸡爪槭、紫藤、瓜子黄杨、羽毛枫、罗汉松等造景植株,也配有红梅、橘树、女贞、杜英、紫薇、杏树、海棠、榉树等色彩植物,同时还增植了毛鹃、龟甲冬青、红叶石楠、银姬小蜡等有助健康的植被。对比色,鸡爪槭与罗汉松、桂花等组合,红叶石楠与龟甲冬青组合,对比效果强烈、醒目,给人欢快热烈的感觉;同类色,毛鹃、龟甲冬青组合,橘树与女贞组合、红梅与海棠组合,体现层次感与空间感,在心理上产生柔和、宁静的高雅感觉。
3.3.5交通组织
中庭的园路(有交通组织作用)仅此一条,即北侧出入口进入曲廊,中间略有停顿(为微型平台),整体呈链型。除了微型平台采用大理石铺装(周边云纹),其他皆为青石板(接缝用卵石镶嵌,形成一定的节奏变化)。园路曲折变化,西侧毗邻水体,意味着水岸一体,另一侧为小灌木及草坪,形成开阔田园风景,正如王安石的《浣溪沙》中所描述的“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在?”之景;园路从北侧开口处引入中庭曲廊,曲廊隐藏了明显的交通功用,首尾开藏,有一定深意。
3.4景观康复作用的优化
虽然整体空间格局、景观布置、植物石材及意境表现等存在较明显心理舒缓及健身康复作用,但局部仍需优化。绿意绿量有待增加,如西北侧空体白墙其白色较多,可用攀援性绿植予以覆盖,如三叶或五叶地锦、油麻藤等予以攀爬,增加绿意,更显盎然生机;如改白墙临水侧墙体,附着有砖雕漏窗,但没有通透质感,应予对墙体予以镂空,形成窗体虚感觉,窗内侧可配置竹类,在墙体内外两侧形成内外及虚实对比;窗下临水侧可略作叠石,形成窗外观山,山中有陋室之感。南侧闭合小空间,黄石应用较多,太湖石较少材质的拼接手法主要应用安、连、接,缺少悬、卡、垂等手法,且缺绿植覆盖。如此,在意境营造方面,总体过于敦厚、少些灵动之感,过于开坦、缺少峻险之境。
4、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应用虚实对比、空间开合、远景与近景结合,采用筑山理水手法,配以植物四季变化,“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达到意想不到的景致,追求“人化自然”,构建“心灵的后花园”。不论是古韵古风的中式传统园林,还是追寻自然生活空间的新中式园林,都在时空的流转中延续着生命之美,以小见大、一念之间,都可以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当落叶缤纷、绿草染黄,都会扣动心弦,这种心灵与自然的互动,既是人对自然的感受,也是自然对人心灵涤荡,不断感受生命,不断平复人的心灵。医院环境的设计和改造,须充分考虑各群体的实际需求,应用中式园林传统造园艺术,创造可观、可闻、可品、可憩的仿自然环境,调节医院内部所有人心境,提供空气清新的活动场所,可持续地增益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阎欣怡,李琦.中国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在庭院设计中的交融与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12):53-54.
[2]殷农,董丹申.现代中医院院落式模块化设计探索——浙江象山中医院设计回顾[J].华中建筑,2017,35(06):61-67.
[3]方晓燕.中式传统院落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新而中”[D].西南科技大学,2017.
[4] 王暭,赖震.医院绿化建设探讨与实践[C].江苏省医院协会医院建筑与规划管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10): 188-190
[5]陈仲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兴起[J].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1996(Z1):1-3.
[6] 朱坚,赵薇.浅谈医院园林绿化设计[J].《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 2012(08)
[7] 呼万峰.康复景观设计解析与实践——以美国芝加哥植物园比勒体验花园为例[J].中外建筑,2013(10):109-111.
[8]林冬青,金荷仙.园艺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