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对老年人需求的意义与优化设计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张文勇
[导读] 摘要: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恒大地产华东公司  上海市  200000
        摘要: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0年达到23.3%,至2050年降超过30%。因此社会上对养老概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养老机构的建设也有效缓解了需要居家养老或者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生活压力。不过,鉴于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尚在摸索阶段,学习国外的经验又没有因地制宜做本土化改进或仅学习部分,机构本身的运营模式并不健全致使机构在管理运营时引发诸多问题;因此以高效的运营模式作为建筑经营策略的设计方式是现代正在逐渐兴盛起来的新型方式,运用独特的、全新的、有效的设计视角,满足我国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本文结合笔者项目经验,论述了建筑设计对老年人需求的意义与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运营模式;管理;优化设计
        前言:
        受到我们国家传统的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的老人都选择三代同堂。而一些养老院的居住者大多都是孤寡老人。随着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作为养老属性的住宅建筑逐渐受到普遍关注。养老建筑在设计时就要从外部环境,总体布局,内部装置及功能上不仅需要满足老年人生理上的需求,同时还需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的需求。使老年人居住在安全、舒适及人性化的建筑内。
        1.养老建筑设计的意义
        建筑设计的意义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从满足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基本需求直到提升人们精神感受,并陪伴着人类的日与夜。对于养老建筑而言,能让老年人获得更加舒适及幸福、和谐、安详的老年生活,这五点就尤为重要。
       
        图1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2.建筑设计中的生理需求
        2.1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年龄越来越大,直到退休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逐渐衰老、退化,行动能力逐渐迟缓,反应愈发迟钝,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害怕被家庭及社会遗忘。所以在建筑设计师进行养老建筑的设计时,必须首先依照老年人心理及生理上的特点,遵循经济适用原则,结合老年人需求的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满足规范前提下各个功能单元衔接紧凑,用尽一切设计手法来提高老年人平常生活的便捷程度,争取自理时更方便、省力。
        2.2于此同时,为满足老年人喜静、怕吵的需求,在选址时需要远离学校、娱乐区及儿童游乐场等,外界自然、生活环境及室内生活环境尽可能清净,得以满足老年人居住和休息的大环境。从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养老属性的住宅建筑设计朝向尽可能朝正南,居室日照冬至日不低于两小时(部分地区需满足三小时),居住空间的窗地比不小于1:6,做到足够的采光通风,空间整体的布局需要体现出一种正常生活的气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生硬的福利机构。
        2.3对于养老建筑内部空间设计而言,为方便老年人日常所需,老年公寓的起居室净面积不应小于10㎡,卧室内的布置应方便老人上下床及一些特殊情况的使用(比如留足轮椅通行的空间及高度),室内净宽不宜小于3.30米;厨房不应小于5㎡,厨房操作台下方宜做镂空设计,方便老年人坐轮椅操作;卫生间不应小于4㎡,为满足老年人人体工程,坐便器高宜为0.40m(考虑老年人身高),浴盆不宜高于0.45m,浴盆的一端应设不小于0.40m宽的坐台。
        3.建筑设计中的安全需求
        3.1面对老年人反应速度、体力、视力及听力均有所降低的情况,在设计老年人的日常居住生活场所过程中,需在安全前提下,本着舒适、行动方便的原则,在总体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中,通过从每个微小细节出发,全面考虑适合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在居住空间设计时以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
        3.2首先在建筑单体设计过程中,主要出入口的室内外高差不应该过大,台阶踏步宽宜为380-400mm,高宜为100-120mm;除设台阶外,还应该设置可供轮椅推行的坡道,坡道坡度不应大于十二分之一,坡道净宽不应小于900mm,坡道与台阶的两边须设置栏杆扶手,尽可能减少室内地面高差设计,因老年人腿脚不便,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50m(方便一上一下两拨老年人撑拐杖上下楼梯),踏步宽宜为320-340mm(可使老年人全脚掌轻松落在踏面上),踏步高宜为130-140mm(针对老年人腿脚不便降低踏步高度),每一梯段踏步数不宜大于14步(老年人体力有所降低,一体段踏步数从正常18步改为14步),同时不得在平台区内设踏步,不得采用扇形踏步;为方便轮椅通行,通道需加宽设计,为保障老年人们的行走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公共通道处需设置扶手。
        3.3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空间的楼面需采用防滑地板或通过防滑处理,卧室木门可配有方便观察的玻璃,卫生间墙面应设安全扶手。和马桶相邻的墙需设置L型的安全扶手或冂型的落地式安全扶手,扶手高0.70米;贴墙浴盆的墙面同样需设置L型的安全扶手,扶手高0.60米,进浴盆这侧紧邻盆边缘处需设置落地式的立杆安全扶手。浴盆表面需做防滑处理。
        3.4在进行室外场地设计时,所有出入口地面应设计为平缓坡,最小宽度不小于1.5m。地面和栏杆同样需设计有防滑措施;为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老年人居住区内,交通应设计为人车分流,同时减少噪音持续对老年人生活、休息产生影响。
        3.5最后,社区配套设施均需满足老年人使用要求,公用侧位及淋浴间需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人体工程及需求,厕所应做马桶而非蹲坑,淋浴间设计高度适合的坐凳,以及侧位、淋浴间设置方便使用且安全的抓杆。
        4.建筑设计中的社交需求
        相比起某些户内外运动,适当与人交往、社交活动对于健康更有利,能够防止老年痴呆症和抑郁症的发生,同时还能有效增强老年人免疫力,甚至于起到有效延长生命的作用。
        老年人的日常社交以下棋、聊天、散步及广场舞为主,因此在社区环境规划设计时,应更多的考虑开放空间以及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各种互动,打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阻隔,避免老年人由于寂寞而产生种种心理负担。比如,为满足越来越壮大的广场舞队伍,就需要足够空旷的空间,为避免广场舞对社会公共空间,可设置空间感受较好的宴会厅作为配套设施,即可让老年人风雨无阻的跳广场舞,还可在非广场舞时间听评弹、唱戏等社交活动。
        5.建筑设计中的尊重要求
        5.1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行动的不便,会有很多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需要各界重视、尊重及认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5.2针对老人心理经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情绪存在,在规划设计时,用地周边或者用地内规划有医院,以便就近看医,或者用地内有家庭医生工作场所以便随时上门检查。老人精力、体力、脑力都会随着年龄越大,下降的越多,有些老年人的生活甚至不能完全自理,这就需要部分户型设计有保姆房,老人房需要设计有呼唤按钮。
        5.3每个老年人都会需要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希望邻居关系融洽,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能有足够的与家人团聚的私人空间,同时有需要设计有方便与邻里交流的开放空间。老人都喜欢安静的环境,居室允许噪声级昼间不大于50dB, 夜间不大于40db,;起居室和休息室更不应该和有噪声振动的设备机房或者电梯井道等相邻布置。
        5.4老年人在离开自己工作岗位之后可能会产生某种悲观情绪,以至于不愿意出门,容易心情低沉,甚至引起抑郁,因此更需增加室外娱乐活动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门,文娱和健身用房的总使用面积大于2㎡/人,同时各场地、设施之间宜设置风雨廊。
        5.5最后对于老年人而言,“死”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建筑设计时出入口不应少于二处,人员出入口不应兼作遗体、废弃物出入口之用,得以让逝者走的安详,避免生者感同身受,影响情绪。
        6.建筑设计中的自我实现需求
        6.1过去社会崇尚传统,重视经验的权威,所以容易出现“老人统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旧有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瓦解,老年人的经验和权威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的客观实际。所以,老年人应该走出“老人统治”的这一传统观念,勇于接受新时代的挑战,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观念更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确保自己依然能生活在社会集体中。
        6.2许多老年人会认为自己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自我实现的需要很难得以满足,因此而产生消沉、不安及空虚。事实上,通过建筑设计的表现,老年人依然可以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6.3在规划选址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出行和使用医疗等公共设施的方便,以及子女探望的需要,养老建筑基地因设计在交通方便、方便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地段。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老年人设施的正常运转。场地设计时,由于老年人室外活动内容和方式以及设施与儿童、青壮年有较大不同,老年人活动场地宜单独设置,挤满足老年人的活动要求,又避免共用场地的其他活动者对老年人可能造成的冲撞等伤害;场地宜进行动静分区,一般讲运动项目场地作为动区,与休憩景区保持适当距离,在静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园林设计。
        6.4文娱与健身用房因满足老年人的相应活动需求,可设阅览、网络、棋牌、书画、教室、健身、多功能活动等用房。老年建筑室内色彩应有利于营造温馨、宜居的氛围环境,宜以暖色调为主。
        7.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在我国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积极做好养老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还可使得我国优良传统进行延续。建造、设计适合的养老建筑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融合我国国情,构建出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的养老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20: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 石拓 引领建筑适老设计优化—基于实验基础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善研究[J].城市住宅.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