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居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的居住生活方式的整体体现,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生活在广西中越边境的京族,因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历史、文化、语言、民族特性等等,其居住文化与广西其他少数民族的居住文化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了京族民居及现代民居创新,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京族民居;传统民居;现代民居创新
1京族传统民居及其细部处理
京族自十六世纪初从越南迁徙而来,居住条件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得以逐步提高。据相关文献记载,京族民居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以船当家;单坡茅屋;双坡茅屋;栏栅屋;石条瓦房;欧式小洋楼。目前前三种居住形式年代较为久远且无从考证,而竹木结构的“栏栅屋”基本已无存留,现存的居住建筑以“欧式小洋楼”和“石条瓦房”为主。目前京族地区现存实例较多的民居建筑为石条瓦房,其细部处理如下:
1.1屋顶处理
屋顶主要采用了硬山顶的形式,并加以改造。屋顶造型丰富多彩,盖红色瓦片。屋顶的檐口下接着一条细长、红色的木条,木条直接搭接在悬挑的石条上。灰褐色的屋顶,红色的木条和白灰色的石条组成了京族“石条瓦房”的屋顶,颜色反差较多,但整体和谐统一,给人以稳重感。屋顶的边缘铺贴红色砖块,线条流畅,轻盈飘逸。屋顶装饰较为简洁明快,只在边缘处铺盖一些灰褐色的瓦片,延续整体的材质和色彩,一些建筑在红色木条刻上装饰,突显房子的古朴韵味。
.png)
图1:屋顶处理
1.2檐部处理
石条瓦房的檐部处理也很简单,只是简单的出挑于外墙,以便于排水,装饰简单,山墙也没做过多的修饰,不像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如壮族、瑶族的挑檐形式,檐口处有明显的起翘。这种处理模式跟京族地区所处的环境相关。
1.3墙体做法
石条瓦房的墙体较为特殊,全部以淡褐色的石条砌成,石条取自京族三岛一种称为“红石”的地质断裂层岩,每块石条约长0.75米,宽0.25米,高0.20米。其组合形式也非常有规律:首先从地面到檐首之间所砌的石块,其数量都是23块,从檐首向上至封山顶之间,其所砌的石条又都是10块,因此,房高总共约7米,一般屋内只有一层。房屋一般为左中右三开间,宽度11米左右,也有少数为五开间的,进深则约为7米。
1.4门窗样式
石条瓦房的门窗样式较为简单,一般为图案较为简单的花窗或者小方格,门窗装饰简洁朴素。门窗一般开的面积不大,但窗面一般雕有图案,显示其浓厚的装饰色彩。
2京族现代民居创新分析
2.1京族现代民居创新原则
在建筑材料选择层面上,坚持住宅建筑节能环保成套技术体系的优化、集成、推广和应用,坚持采用先进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四新”技术,坚持标准化设计、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商品化配套供应的原则;在建筑施工层面上,秉持科学发展观,严格履行环保、节地、节能和再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原则;在建筑特色层面上,以现有京族民居为基础和载体,以展示当代京族文化和建筑元素为主要目标,以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主要手段,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京族新民居;坚持农民参与原则,住宅改造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在住宅改造(包括住宅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发动广大农民参与,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住宅设计满足农民意愿,使农村住宅工程建设得民心、顺民意,真正使农民受益。
.png)
图2:墙体做法
2.2京族现代民居创新设计
2.2.1功能创新
住宅的功能分析要从家庭生活“行为单元”的分析入手。根据家庭生活行为单元的不同,可以将住宅分为私密休息区、公共活动区、交通联系区、辅助区四大部分。住宅可包括居室、厨房、卫生间、门厅或过道、储藏间、阳台等。这些分区各有明确的专门使用功能,有动静的区别,有各自环境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每户石条瓦房的建筑面积都较小,建筑使用功能也较为简单,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起居要求,“一厅两房”的室内功能分区保留了多年。功能创新的首要问题是合理建筑面积的选择。在住宅设计时,户型要精心规划设计,使每个部分各尽所能。住宅功能创新应建立在合理的建筑面积选择上,才可以考虑组合的多样性、可变性,住宅的实用性、功能质量水准和适应性等等,使得住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改造、发展的可能性。建筑面积太小,则无法提供完善的住宅功能分区;建筑面积过大,则造成功能分区的闲置和土地的浪费,也不符合经济原则。功能创新上的另一问题便是对石条瓦房现有功能分区的取舍与变更。石条瓦房“一厅两房”的功能分区中,只有卧室、正厅和厨房,储藏间与过道共用,餐厅与厨房公用,也有部分石条瓦房室内不设厨房。总体而言,缺少现代住宅建筑的卫生间、阳台等功能分区,缺少现代生活应具备的合理需求和舒适度。因此要求在设计时应尽量考虑京族新民居住宅功能的完整性及实用性,以及各类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和搭配的合理性,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空间。
因此住宅创新设计应开阔思路,从综合化和多元化角度出发,选择80—90平方米的宅基地,将单一的起居厅改为起居室、客厅分设,以及对传统核心家庭居住模式的变革,单层变两层、三层,增加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分区,为两代人合住设计户型。
2.2.2方案创新
本次建筑形式创新内容以对既有建筑的立面改造为主,主要是对已建成或者部分建成的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以新建建筑为辅。平面组合形式:既有建筑保持现状平面组合形式,新建建筑则主要考虑用地等因素,以双拼别墅为主,一般为两层半,双开间或三开间。屋顶处理:屋顶处理摒弃现状采用较多的平屋顶形式,沿用传统的硬山顶。屋顶铺贴琉璃瓦,并在相应部位预留太阳能设备的安装位置。檐部处理:檐部处理主要沿用现状的样式,部分出挑于前、后墙和门窗之外,简单实用,利于排水。墙体做法:墙体改为采用更经济实用的砖墙,并在外墙底部铺贴瓷砖,保留石条瓦房的外观特色。
(一)方案一
本方案以改造为主,按“平坡结合,飞檐青瓦,石墙木门,渔网花窗”,主要展现京族传统石条瓦房特色,结合现代欧式小洋楼,提炼渔业文化、民族服饰、宗教信仰和民间艺术中的设计元素,并融合现代越南京族民居建筑元素;在色彩选择上采用比较明朗淡雅的色彩及纯色作为基调色彩,从视觉上减少建筑物的重量感,从而形成轻巧的建筑外观,打造既有传统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京族特色民居。
以在建现代民居为原型,选取在建的三开间、两层半钢混结构建筑。从文化元素、建筑色彩、建筑形式等三个层面提取元素,融入到改造设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当代京族民居。屋顶—平坡结合,飞檐青瓦:采用京族特色的硬山顶,结合极富东南亚特色的屋顶,前半截的露台与后半截的坡屋顶相融合。材质上采用青灰色瓦片。山墙:综合竹山港京族民居的山墙做法,用京族独弦琴、帽子等元素装饰山墙,采用预制构件加装的方法。阳台采用中西结合的形式,浅色的柱子搭配浅棕色栏杆,与窗花相呼应。门窗—木门、渔网花窗:大门采用传统的木门,窗花以渔网为原型,采用浅棕色的花格子,门窗边框用深色涂料压边处理。外墙—石墙:采用浅黄色涂料为主,深色为辅,用深色图案勾勒出腰线,底层墙面采用青灰色瓷砖贴面。图1为方案1的透视效果图。
.png)
图3:透视效果图
(二)方案二
本方案以新建为主,结合京族传统建筑和取材于越南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演变而成,主旨是恢复京族传统的民居特色。建筑色彩、建筑元素提取及建筑分析均来自于京族“石条瓦屋”、传统文化及越南当地的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包括屋顶、墙面、门窗、及阳台,其对应的色彩分别为红色、黄白色、木纹色、黄白色。建筑元素的提取包括:屋顶、屋檐、悬挑屋檐、柱子、格子门窗等。
参考京族“石条瓦屋”的建筑样式,结合越南当地的传统民居样式,在建筑上增设悬挑阳台和屋檐、增加仿木构架。屋檐、阳台和入口进行重点处理,同时在屋檐和阳台增设装饰小品,以丰富建筑的造型,并延续传统的风貌特点。将原先的平屋顶改造成坡屋顶形式,二层建筑和三层建筑屋顶有所区别,屋顶瓦片采用红色的,以突显屋顶的重要性,同时屋檐造型恢复传统特色;摒弃原先封闭的阳台,采取石柱与铁艺相结合的形式,消除阳台的封闭感,同时在二层建筑的阳台上,增设仿木构件,以增加建筑的空间立体感,塑造灵巧、美观的造型;墙面采用大面积黄白色墙面与小面积红砖相结合的形式,红色砖墙增加建筑的厚重感,黄白色墙面突显建筑的灵动感;在外墙的门窗上增设挑檐,挑檐的瓦片采用红色,与屋顶色调统一,重点处理建筑入口,采用石柱与红屋顶结合形势,突显入口的重要性。采用传统京族建筑中“石条瓦屋”的格子门造型装饰建筑,突显京族建筑特色。
屋顶:本方案的屋顶设计主要以京族传统的“石条瓦屋”和越南当地现代民居建筑为原型,将原有的平屋顶或半坡屋顶改造成坡屋顶形式,屋顶采用红色的,建筑的屋顶有所区别,以丰富建筑的造型,同时有效结合周围环境和地域特色,还原建筑的传统风貌。阳台:采用石柱与铁艺相结合的形式,设计元素来源于越南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造型取材于传统京族的“石条瓦屋”,通过传统建筑元素,结合民居的壁柱形式,设计栏杆与柱子样式,阳台栏杆形式多样统一,凸显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原真性,以期还原建筑的传统造型,又不失时代感。山墙:采用越南传统建筑与现代民居建筑的造型,并加以改造,延续传统做法山墙墙面开窗,增设出挑的阳台,挑檐等,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点。门窗:主要是恢复传统的格子窗、格子门样式,力求简化,并节省造价成本。格子门、窗采用预制仿木结构的方法,门框、窗框设置挑檐。外墙:颜色综合运用了传统民居、传统文化,最终确定了白墙灰瓦的外墙色彩。图1为方案2的透视效果图。
.png)
图4:透视效果图
2.2.3节能创新
(一)屋顶改造。低层或多层平顶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其顶层房间普遍存在漏雨、冬冷、夏热的问题。实践表明,与平屋顶相比,坡屋顶具有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冬季保暖,夏季凉快等优点:与平屋顶相比,室内温度冬天提高了约3℃~4℃,夏天降低了约4℃~5℃。而且,“平改坡”具有投资少、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等既有建筑改造模式所不具备的显著优点。
针对京族三岛降水多和海风频繁的气候,在建筑结构许可条件下,将现有低层或多层平顶楼房改建成坡形屋面,并对外立面进行修整,选择合适的坡屋顶斜度,达到改善住宅性能和建筑物外观视觉效果。坡顶一般采用双坡形式,在视线上考虑平视、俯视、仰视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解决屋顶排水问题,并将坡屋顶和太阳能一体化相结合。
实施“平改坡”首先要由有关部门对楼体的结构进行安全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量体裁衣”;然后,在材料上尽量选择轻型建材,以减轻坡屋顶的重量。实施平改坡的既有建筑不仅解决屋顶漏水问题,造型美观,而且节能效果显著。图5为京族民居屋顶做法。
.png)
图5:京族民居屋顶做法
(二)采光。利用窗户大小、位置的合理布局,使室内光线充足、改善建筑采光条件,并作适当的遮阳处理。
(三)通风。利用挡风板、导流板等组织自然风入室,通过建筑朝向、利用室外的风压作用和室内的热压作用形成自然通风,改善建筑通风条件,降低建筑能耗。
总结
针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京族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越南民居建筑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目前京族地区现存实例较多的民居建筑为石条瓦房,其在屋顶处理、檐部处理、墙体做法、门窗样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传统民族特色,但是传统民居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对民居的要求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还需要对传统京族民居进行创新,坚持材料选择、建筑特色以及农民参与等原则,延续传统京族民居文化的同时,进行民居功能上、外观上以及节能上的创新,对传统的屋顶、檐部、墙体以及门窗进行优化以及创新,编制多种京族民居创新设计方案,使其更富有时代特色,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京族民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地理研究,2011,
[2]任才茂,试论京族三岛的海洋民俗,钦州学院学报,2012,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