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全智能灌溉中式护栏——针对武汉市东湖樱园景区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熊锦轩
[导读] 摘要:预期景区全智能灌溉中式护栏成果,可以大面积减少每年因游客踩踏破坏植物的面积,增加景区休息公共座椅,晚间地灯照明,替代部分景区植物灌溉系统,提升景区整体形象使其具有中国文化的高科技景区。
        湖北美院  武汉  430200
        摘要:预期景区全智能灌溉中式护栏成果,可以大面积减少每年因游客踩踏破坏植物的面积,增加景区休息公共座椅,晚间地灯照明,替代部分景区植物灌溉系统,提升景区整体形象使其具有中国文化的高科技景区。只需要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调节,就可以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群对景区的需求,护栏根据游客需求调节形态已达到功能需求。
        关键词:景区护栏、灌溉、中式、护栏、智能
        一、背景及现状分析
        2019年3月武汉市武昌区东湖磨山景区樱花园樱花盛开,樱花树下种植大片二月兰景色优美浪漫,因此人流量激增,导致景区内人流交通堵塞。大量游客翻越景区护栏,在植物花卉区拍照留恋,而导致大面积植被花卉被游客毁灭性踩踏。景区到中午时大量游人无处休息就餐,造成大多数游客席地而坐。景区护栏不能起到阻止游客践踏花卉,景区休息座椅不足,景区护栏过于西式没有结合本地特点与环境融合。
        现状分析:
        1.客流量分析
        数据调查分析了武汉樱园景区,武汉植物园景区,武汉市木兰玫瑰园这三个景区的2016-2018年最大的单日接待量数据变化统计(图一),数据统计可以看出2016-2018年每年人流量呈直线上升,在一天8点至22点的时间段内需要接待最高值8.1万人次。据查析武汉市樱园在旅游旺季每天需要40名以上工作人员专门到花卉区阻止游人践踏植物,尽管如此每年被游人破坏践踏面积会达到9700多平方米,毁坏面积占整个园区面积的1/10。
       
        2016年武汉樱园景区一天人流量最高8.6万人,2017年最高一天10.7万人,2018年最高一天达到10.9万人。武汉与基于以上现状反思分析一种放置于中国景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全智能灌溉护栏,护栏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变换形态提供不同功能,能提供(强制性)护栏,阻止游客践踏花卉植物同时可以需要的时候调节成公共座椅为游客提供休息平台,在游客散去时为植物提供灌溉系统。
        2.护栏现状分析
        ①国内现有护栏分析。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它需经历一个从简单粗陋到好看耐用,从零星分散到系统完整,从冰冷机械到温情人性,从低技术到高技术的转变过程,我国护栏方向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公共设施的现状可以从城市形象,设施人性,供给系统,装备化水平等方面。调查武汉樱园景区与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总结归纳我国公共设施之护栏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城市形象趋同。现代主义带来的格式化设计,在快速提升城市建设发展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形象千篇一律,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千人一面,国内直接引用国外公共景观护栏的现象也屡见不现,缺少对中国文脉的尊重和关注。公共文化特色的消亡导致城市魅力的下降,居民自豪感和认同感的丧失。
        第二:护栏设施人性化薄弱。公共护栏设施缺乏对人本原则的足够重视,以及在整体规划,设计,施工。没有照顾到人的生存,居住,工作和娱乐提供方便,可是这个“人”包含了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如何让绝大多数人能够舒适地使用城市公共设施。
        第三:供给系统弱,装备化水平底。我国城市除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护栏等周围产品装备化水平低,标准不高,且配套不系统不全面,缺乏总体设计,供给。
        ②国外护栏分析。欧美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实力比较强大,居民受教育的程度高,在公共设施建设中投资大建设也较为完备,公共设施的设计也体现出人性化,系统化,艺术化等特征。巴黎对于精致美的追求已经渗透到公共设施,把这种浪漫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使整个城市处处充满着迷人的优雅格调。德国整体重视科技发展,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更偏重于高科技含量与实用的秩序主义。日本城市公共设施细致严谨,重视人性化及环保意识设计。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目的:1.功能性目的、防止景区在旅游旺季人流量急剧增加时对景观植被花卉践踏破坏。解决景区在观景旺季人流量急剧增加时导致的休息座椅严重不足的情况。解决景区在观景旺季时人流量急剧增加时导致的无地方用中餐的问题、替代景区在日常维护时对植物的灌溉系统。用于景区晚间地灯照明。用于景区早晨人们晨练时放杂物。2.形态上目的、采用原汁原味的中式形式,从清明上河图(清代版)与姑苏繁华图(清代版)中提取栏杆形式进行再创造,达到源于中国,创于中国,再设计于中国,用于中国。护栏设计达到与景区整体环境统一和谐,让护栏生在景区中,是景区的一部分。3.结构上目的、外部结构:利用中国湖北产的楠竹为主要材料经过防腐防霉防蛀“三防处理”用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利用全智能机械化的钢结构核心。全智能化控制:通过计算机红外线对空间进行控制,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手机APP对每一个单位进行单独控制。内部的全智能机械化内核与外部“三防处理”过的楠竹结合起来达到全智能古风古韵中式护栏。
        三、内容
        研究一种景区全智能灌溉中式护栏,护栏主体研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项研究逐步推进的,第一是景区一天客流量对护栏相互关系分析研究;第二,不同年龄人群跨越栏杆的目的分析;第三,不同年龄人群跨越栏杆的尺度分析;第四,护栏全智能化可行性分析;第五,护栏局部组装分析;第六,护栏在整体环境中的空间尺度,角度,材质,色彩分析。通过以上各项分析逐步推进达到全智能化护栏,在景区人流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保证阻止践踏景观植物的基础作用前提下,可以通过不同时段灵活调节护栏,以满足功能性需求。
        四、实施的基础条件
        研究基础条件
        ①观察研究;到各种景区进行观察分析,分析客流对护栏相互关系,不同年龄人群跨越栏杆的目的,尺度。
        ②文献研究;查阅图书馆,历史资料研究对比分析各种栏杆在形态,功能,结构,材料,工艺,色彩,尺度,空间等因素。
        ③模型制作;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再到模型制作,手工及3D制作穿插关系,内部结构全自动,智能调节,软件程序设计配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