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伟态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2300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通信、交通、能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一般而言,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型工程,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建设时间长,存在诸多不可预料的风险,且进入和退出机制复杂。PPP模式改变了原来单一化的全部由政府支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模式,民营资本的加入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压力,亦有利于活跃民间资本。因此,PPP项目成为交通施工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的普遍选择,但是随着PPP模式的发展,其存在的风险性已日渐显现。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防范
引言
近些年来,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广泛应用在项目融资中,极大推动了项目建设发展。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的应用,以合作运行、风险共担、利用共享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实践运用,在融资方面存在一系列风险。因此,PPP模式推广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需合理评估风险,予以行之有效风险防控措施,推动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应用发展。
1PPP模式在交通运输行业下的运用可行性分析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是可以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下由私人投资的,对于具有一定竞争性且有稳定收入的项目尤其适用,这种融资的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投资模式问题,也在拓宽交通运输业融资渠道的同时创新了交通运输业的投融理念。另一方面,现在所存在的交通运输投融资主要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政府考虑特许经营权附加补贴或是直接参股等多项措施,以多模式共同协同推进的方式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引进资本,引入了PPP模式。通过PPP模式可以大大减少政府投入资本,比如20亿元的项目,政府出资1亿元的资本金,可以撬动19亿元社会资本出资和银行贷款,杠杆率20倍(通常为10-20倍)。
2交通施工企业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承受
2.1拓宽融资渠道
自留的风险一般是在公司评估后风险可控、经济可行的风险,但是由于交通施工企业PPP项目经营的不确定性,时常会发生风险转化的状况。比如,在PPP项目实施前,交通施工企业可能因为融资困难获取不到足够资金来启动工程项目,或者在项目实施中途因为融资滞后导致PPP项目征迁的逾期及工程的延期。这些突发或者控制能力之外的风险若处理不当,则极有可能影响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甚至造成该项目亏损。为此,交通施工企业应该与政府加强沟通,确保项目征拆迁工作按期完成,认真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在融资方面,项目公司作为贷款主体,可以使用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及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担保,与多家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形成“渠道多、渠道广、渠道可信”的多元化、高效化融资模式。
2.2监管风险的防范
首先,明确各个领域项目的监管责任,建立PPP项目监管机构。对于交通基础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分权进行监管,专门设立PPP项目的监管部门,政部门可以跨部门,打破分散监管的局面。其次,完善PPP项目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借鉴国内外实践的经验,结合国内PPP项目建设的现状,制定一部高位阶的PPP法,同时对一些现有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部分,应该尽快的进行修改和完善,尤其关于财务、税收、定价、争端解决等方面。
再其次,构建PPP项目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多元化监管渠道,保证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项目的建设信息、建设成本、建设规划等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利用互联网建立社会公众监管平台,对公众的诉求和质疑,应该积极回应,及时调查。
2.3PPP模式在收费公路中的应用探索
目前收费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按属性分为政府还贷公路与经营性公路。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及大型建筑施工类央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除国高网项目中央有补助资金外,其他项目的资本金均需自筹。以往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大幅攀升,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率较高,投融资能力受金融政策影响较大,高速公路投资未来主要依靠社会资本。因此,必须增强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推进以投资者合理回报为核心的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并通过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现阶段,采用EPC+BOT+财政补贴是理想和可行的路径。EPC+BOT有利于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降低融资成本。在使用者付费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补贴,对可行性缺口补助,平衡项目收益风险,提高项目吸引力。也可由社会资本依据项目未来经营期内的收益现值作为投入依据,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担或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项目公司,政府投入作为特殊股份,参与重大决策,不参与日常管理。
2.4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主体积极性的提高
政府需充分利用PPP模式,调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将项目融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首先,重视政策等有效举措,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同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意味着实践中,还需要予以政策等有效良策,引进具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在社会资本方参与下,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在大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参与下,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整体工程质量。其次,重视社会资本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度的提高。唯有如此,才能让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群策群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体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与社会资本方通力合作,可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持永久技术优势,为高质高效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技术保障。
2.5初步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预防
首先,要明确这类风险的承担机构。如果是在社会资本进入之间出现的初步设计风险,应该由政府机构来承担,对于已经通过项目公司重现论证之后的初步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出现的初步设计风险则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承担。其次,对初步设计风险要尽早识别。项目的前期论证阶段,政府可以聘请相关的财务、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社会部分等参与到项目测算,减少初步设计风险。在建立项目公司之后,对政府的初步设计也要进行重新论证,尽早识别风险,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再其次,合理的风险转移,必须是提前向社会资本方公开风险信息,对于初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若是初步设计风险,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解决。初步设计缺陷造成的投资规模扩大,可以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解决,增加运营的收入来源。
结语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一直以来都是以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解决,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不断增加,一直以来的传统投融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引入PPP模式可以更好地解决政府存在的资金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在政府为社会资本提供适当的“话语权”的同时也需要建立其合理补偿机制,以此来保证社会资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毕玮,杜静,李启明.PPP模式下VFM评价研究与思考——以某文创产业园项目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9(5).
[2]陈舒铃.PPP模式下的特色小镇风险管理——以智乐渔业特色小镇为例[J].价值工程,2019,38(29).
[3]王景.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研究——基于比较PPP模式与政府投资的实证分析[D].福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