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郑伊琪
[导读] 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民族文化发展中有着功不可没的重要地位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民族文化发展中有着功不可没的重要地位。它蕴含着中国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内涵。民族音乐毋庸置疑的成为音乐教育教学中必学的内容。而作为音乐教育者更应该把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放在最重要的教学中。在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和提高音乐与文化的素质修养,让学生们真正的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
引言
        近年来,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需要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都能够很方便的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影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内容,有效地开展民族音乐传承教育,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民族音乐的概念
        民族音乐是富有各民族文化生活气息及民族特色形象的文化艺术范畴,其概念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广义方面上来说,民族音乐是由各民族或特定社会集团里共同拥有并能传承下去的音乐;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民族音乐是发源于各民族劳动生活中,并具有该民族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总的说来民族音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活里,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应,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2 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同样也是音乐教育体系之中的重要构成,我国本就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而在这一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了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最具有特色以及文化底蕴的音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西方音乐也进入到了我国,我国民族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如何做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也成为了较为迫切的问题之一【1】。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发展重要主体,教师如果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做好民族音乐渗透与传承,就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以此来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在保障音乐教学质量的同时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上进行民族传承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学习的热情,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3 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3.1 优化民族音乐教材内容
        教材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必须要根据教材中的核心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彰显民族音乐传承文化教学理念的作用及优势。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目前的音乐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分析及研究时强调,老师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意识到民族音乐学习的乐趣,同时还需要唱自己家乡的歌,这一观点迅速引起了老师的关注。对于音乐老师来说,除了需要扮演好教育者和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之外,还需要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作品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丰富现有的音乐教材,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加多元的民族音乐,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祖国的音乐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提升个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主动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音乐课程标准对现有的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需要将教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入主题教学环节,明确音乐教育的核心规律,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抓住教材内容编写的核心要求,保障民族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合理比重,更好地接受音乐教育的规律,实现高校教育和针对性教育【2】。
3.2 设置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学课程
        就现如今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体系现状来分析,其中有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可谓是十分的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民歌教唱为主,很少会对学生进行说唱、戏曲、民族乐器以及民族舞蹈的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很少有学校会设置实践类的民族音乐教学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无法对民族乐器类型进行掌握,更别提如何有效地使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可以积极将我国民族音乐乐器引进课堂,借助于板鼓、锣、钹等乐器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应用这些演奏乐器进行音乐创造。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民族音乐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真正实现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3 对民族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对民族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借助于“口传心授”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从心里与意识上热爱民族音乐,从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民族音乐学习的意识,真正践行民族音乐传承这一任务。在创新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使用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出较为良好的教学氛围与情境,以此来实现“感染熏陶”的效果,让学生在民族音乐教育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实现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
3.4 开展各种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形成传承民族音乐重要性的氛围和习惯
        例如,在每一次庆祝祖国母亲生日时,以多种形式传唱《我和我的祖国》就是最好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有力见证。再到教育部门推广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京剧进校园”“中国民歌——山海歌培训”等等一系列活动,都在一次次通过各种活动告诉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机构和场所,在重视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艺术素养是21世纪和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学校应该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文化知识和技能并重的学习氛围。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重视民族文化并热衷的参与其中。比如建立学生社团,结合民族音乐开展各类艺术社团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而且让他们在学习音乐中锻炼自己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的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另外,可以建立学校的艺术节,在每一年定期的时间里开展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来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大量的宣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民族音乐的知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5 整合音乐鉴赏内容,结合流行音乐元素,激发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民族音乐之所以经典在于它来源于生产和生活,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传统的民族音乐更是如此,“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特殊方式代代相传。但还是受到了“流行”因素的束缚和“潮流”的枷锁。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借鉴流行音乐中的一些民族音乐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比如在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中说到藏族民歌,可以和韩红的《天路》结合起来,让学生近距离体会藏族歌曲的音乐特点。在第四单元的京剧中加入初中时期曾学唱过的《说唱脸谱》或是京剧和流行音乐巧妙结合的京歌《梨花颂》都比只讲授教材中的京剧曲目要丰富和具体。在效果上更明显,热情参与其中更积极,学习目标也更深刻。
结束语
        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务必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完善我们自己的同时,也要将学生带入民族音乐的殿堂中让他们感受更多的民族音乐,让他们能够深深的爱上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并为之存在和流传感到骄傲,这才是音乐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毛秋思.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
[2]郭伟.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 北方音乐, 2016, 036(003):9,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