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鉴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包含了文化传承理解、思维发展提升、语言构建运用、审美鉴赏创造等四个方面,对于审美鉴赏创造来说,阅读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而“倍量阅读”作为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展示出了强大的教学价值,即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以读促写,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关键词:倍量阅读;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生已经拥有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如果可以掌握准确的方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品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顾名思义,“倍量阅读”就是以多倍的数量来进行阅读。传统阅读就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阅读,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倍量阅读”是以多本书籍、多种类型书籍为载体,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世界,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来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阅读在推进现代化教学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倍量阅读”恰好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的教学,来探索语文文字中的思想与奥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能力。
一、在古诗歌中运用倍量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中的古诗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在古诗歌地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倍量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可以借助中华的传统文化来鉴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古诗歌一般会以短短的几行字来表达作者深远的感情,并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对于古诗歌的学习来说,“倍量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在大量的阅读中,来感受诗人的情怀以及内涵,体会诗人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可以增加四倍,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大量阅读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了解到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那么,在豪放派的诗人中,辛弃疾也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那么,教师可以选择辛弃疾的《清平乐》、《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又如,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了解到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那么,在婉约派的诗人中,柳永也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那么,教师可以选择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八声甘州》等。多篇诗歌同步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对诗人所传递的情感领悟更加到位。
二、在整本书中运用倍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要求学生不断重视读书、重视读原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名著导读”环节,要求学生在3年的时间里读12种名著,自主选择阅读24中名著的书籍。而对于高中生来说,涉及到了“名著导读”更多,有《论语》、《家》、《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之所以会重视整本书的阅读形式,这是由于在接触完整原著的基础上,会让学生由网络时代带来的“碎片式”以及“浅阅读”的形式进行转变,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用整本书来磨炼学生的耐力,可以让学生的心智得到净化,将浮躁的心理去除掉。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我们发现,整本书的阅读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例如,对于《红楼梦》这本书来说,如果学生只是观看了电视,并没有仔细阅读过这篇小说,那么,学生很难回答上细节问题。倍量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语文的教学,让教师回归语文学习文字。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的压力大了。其实不然,阅读量是经过计算的,而且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让家长认识到倍量阅读的意义。
三、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也至关重要。对于高中生来说,要求学生可以阅读思辨类、实用类以及文学类的文章,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阅读的总量达到150万字。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可以背诵古诗文72篇。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因此,教师要以倍量阅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的写作素材得到积累,写作技巧得到提高,写作能力得到增强。
总而言之,倍量阅读是增强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从“倍量阅读”的概念出发,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结合的具体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丽云.改变学生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思辨能力——以整本书阅读为例[J].学周刊,2020(17):135-136.
[2]唐胜天.突破“三要素”实现新探索——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新探[J].学周刊,2020(1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