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传承的结晶。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孩子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也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在新一代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研究探讨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为幼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应用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星光璀璨,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要强大,就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必须重视对国民的传统文化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园基础教育抓起,通过在幼儿园推广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资源在学龄前儿童中全面普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启蒙教育开始贯穿于各领域,从幼儿园开始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为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导。
一、科学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教学特点和规律
1、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龄前幼儿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文字符号的学习不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等具有图像性和想象空间的内容更适于幼儿感受传统文化。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游戏、曲艺、体育、礼仪,甚至服装、建筑、饮食等传统文化要素,让幼儿进入文化情境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觉学习传统文化。
2、要重视情感在幼儿学习中的激励作用。在幼儿阶段,传统文化的知识的刻意学习不是最主要的事情,如何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情感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积极的情感常由兴趣引发,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正是在于培养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对幼儿进行文化启蒙。因此,应该选择与幼儿兴趣相适应、与幼儿心灵相契合、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传统文化资源,比如选取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文化形式,通过朗诵、游戏活动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1]
3、要选准幼儿学习兴趣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切入点。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既不是为了应试教育打基础,也不是功利性目的,而是让幼儿从小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民族的记忆和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中,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按照幼儿教育使命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筛选和组织。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中,教师要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幼儿精神需要、对幼儿真正有利的、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传统文化素材,对幼儿开展文化教育,对于充斥封建糟粕的内容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幼儿筑起文化教育的“防火墙”。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开展形式
1、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营造活动氛围等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组织幼儿开展“我是中华文化传播小能手”主题活动,通过故事、儿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通过音乐、美术活动增长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亲和力,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从尝试对物体的实际操作发展到表现事物的意义。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游戏中。例如,在进行语言游戏时,教师和幼儿玩童谣诵读、绕口令、诗歌朗诵游戏。体育游戏时,教师和幼儿玩踢毽子、拔河等传统游戏,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促进了身体运动潜能的开发,可谓是一举两得。
2、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活动,让幼儿亲身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节日很多,教师可以选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比较重要传统节日,在幼儿园开展民俗活动,比如介绍节日由来,带孩子了解节日的意义和背景文化,介绍不同节日的风俗习惯,人们会做些什么。可以在幼儿园班级的文化海报墙上宣传一些传统节日的知识、习俗,让孩子画一些传统节日的场景,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孩子在节日环境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教师可以让孩子做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组织孩子包饺子、包粽子、做年糕,为孩子讲解不同食品代表的不同文化寓意。比如,在端午节教孩子们体验包粽子,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端午节的特色民俗,让孩子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事迹,了解端午节的缘由和风俗,真实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历史内涵。
3、 创造多姿多彩的民俗环境,让孩子身临其境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将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与传统民俗元素进行有机地融合,比如具有民俗元素的走廊挂饰、民俗手工作品、民俗绘画等为主要内容的展示墙,富有民间特色的工艺坊创设,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来,有利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 要在环境的熏陶中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从班级主题墙,到教室区域的布置,都可以渗入民俗文化元素,开展民俗文化手工课程,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
三、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提升教师文化素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要保证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成功,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美术、文学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要有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传统文化作品的内涵,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成功。
2、家园配合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实施方法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学习效果,做好家长工作是幼儿获得兴趣的保证,因此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转变家长的观念,对家长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让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让家长在行为举止上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
参考文献:
[1] 谢淑海,隗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年05期
[2] 汪新宽.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J];大舞台;201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