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升小学美术教学办学特色和内容质量,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审美能力
引言:
美育在当前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通过美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也叫艺术鉴赏力,是指感受、发现、评论,甚至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包括先天灵感和后天艺术素养。开展美育教育,除了能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美术文化需要之外,还能加强民族文化气质,增进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一、在课堂环境中加入艺术元素,为美育的进行提供基础
首先应注重周边环境装饰,可将教室营造成一个极具现代审美的外在环境。如在墙上悬挂名画和艺术画,甚至可以在教师服饰上下功夫,改进美术课堂在外授课形式。在提升课堂艺术趣味性的同时,可以不断发掘并展现出课堂周边的"美"。比如:在赏析山水画时,教师可考虑穿丹青色服饰,注重声音的柔和与清雅。教师平时应注重广泛阅读,针对每位学生,节选出合适片段,通过导读,以提升幼儿美术审美能力。
而要在课堂环境加入更多艺术元素,就需要将互联网融入课堂,这就意味着需要将美术授课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将一幅名画利用互联网虚拟成3D动画,让幼儿置身于3D虚拟环境之中,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到虚拟的卢浮宫当中去欣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学生置身于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起探索印象派、抽象派等美术流派的奥妙,还可以将一些幽默故事穿插期间[1]。比如:曾经有一位大师指着一个便盆说:这就是艺术。
二、引导学生发掘艺术文化之"美",拓宽美育的作用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周边的“美”,比如铅笔蕴含了什么审美元素?还应引导他们多赏名画,感受各个艺术品间的艺术差异,激发其想象力,以发掘其艺术天赋。还可在特定时间,带学生去美术馆参观。同时,可发挥社区功效,展览社区获奖美术作品,还可邀请名家来谈心得。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似乎更应被引导欣赏一些简单的画,如一笔画之类。接着欣赏名画应放眼世界,除欧美亚洲外,还应让学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非洲和拉美艺术绘画当中,首先非洲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起源,肯定有很多绘画艺术中起源的东西,而少儿又恰是人生的一个早期阶段,所以非洲的一些艺术品或许能和少儿内心,产生共鸣,还有拉美艺术又是有别于欧亚艺术,独立的一个艺术体系。而以上两个地区又恰是中国艺术研究的“冷门”。
对于古今中外的名画,教师和学生都多赏多思,如古画中,盖上宋徽宗双龙小印的画,为何艺术价值最高?宋徽宗为何独具慧眼?普通的生活片段为何能经过画家高超的艺术加工,便可成为经典画作?而印象派(如毕加索、凡高的画)为何比较难懂?这些都需老师从旁授业解惑。
美育教育是让学生从内到外全面提升审美能力,而不只是美术一点,老师和学生都应科学配置时间,全面赏析各类艺术品,如:欣赏雕塑、泥雕等等。同时结合少儿多元化的艺术爱好,对于喜欢吃甜食的少儿,可鼓励其适当欣赏"捏糖人"等艺术品。而全方位提升,还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升,比如:教师鼓励少儿多听高雅乐章,多去美丽的公园,并介绍一些有品味的玩具、游戏给学生。还应多鼓励学生对"美"的收集,鼓励多拍风景照片,多收集邮票等等,这些“一点一滴”的美会在少儿的内心深处一层层的积淀,最终促成整个民族审美的提高。
三、增强学生和美术学习的互动,确保美育实效
好的审美能力需要有开拓的视野,并且多思多悟,这些首先就需要鼓励幼儿自己作画,然后老师加以指点。指出画作缺憾之处,然后点对点提升。主要通过多嗅多练习,让幼儿感悟"美"的创作过程。老师除教授普通的铅笔画之外,还可让学生学习(不常用的)毛笔进行山水画,鼓励学生用宣纸,穿古装。以增强作画仪式感。在风和日丽之时,可在露天作画。当看见极具艳丽之景,可让学生迅速凭印象作画,让其体验出印象派的一些画法[2]。以及平时生活,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周边细节的习惯,甚至可经常提问学生,最近看到了哪些"生活中的美"?为什么他觉的那个场景是最美的?这个美在哪里?然后让同学之间交换心得。最后要让学生们明白,审美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可贯穿人的一生。因为要提升审美力,除了增加视觉冲击之外,还需提升内在素养(心智、品性),这些都需不断完善,美术课除了短期提升学生审美之外,更应让学生养成一个长久提升审美的习惯。而一个人单独提升审美思维是困难的,更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来共同提升。比如日本很多地方都极具禅意,普通的日式商铺都充满艺术氛围。关键是人民长期置身于艺术环境中,经过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养成的艺术习惯。
三、结束语
艺术品往往可反映出时代特色。因此开展美育,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不但可增进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使其树立高尚的价值观,最终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蔡凤. 开展美育 渗透情感——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 小学生(中旬刊), 2017(9).
[2]任成英.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渗透美育[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105-00105.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美术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GH1813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