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中山西街1号 101300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集综合性与经济性为一体的发展理念,其要求设计市政给排水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对其他城市设施的利用,在不破坏其他设施功效的基础上实现改善的目标。本次研究综合分析海绵理论在市政给排水系统工程中的表现与应用,在总结市政给排水系统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具体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给排水系统;人行道;车行道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在充分满足给水、排水要求的基础上,不破坏城市的基础功能。而目前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中普遍存在排水能力不足,缺乏给水系统的设计等问题。本次研究以海绵城市理念在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归纳其在市政给排水系统应用中的主要方法,主要体现在人行道、车行道等方面,同时探讨了海绵城市理论的创新发展,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1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表现
采用海绵城市给排水理念,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同时还有助于缩减经济成本,其应用于市政给排水工程过程中主要的特点如下。
1.1经济性
海绵城市理念的经济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尊重影响因素的性质特征,采用经济的方式对目标进行改善,在不影响目标基础性质与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的改造。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对人行道,绿化带及车行道的改善中,在不破坏上述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采了较为经济的方法实现了改善目的。
1.2综合性
海绵城市理念的综合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与利用影响目标的因素,从而集中各项因素,共同作用于最终结果。在综合性的指导下,与给排水系统不存在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也可发挥改善给排水系统的功效。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对人行道给排水,车行道给排水及绿化带给排水的应用,从而在综合作用下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市政给排水系统。
1.3科学性
海绵城市理论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性理论,其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改善其给排水功能,同时有助于综合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功效,满足发展经济性的要求。同时,海绵城市理论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满足了当前阶段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需求,即在实现基础建设后对城市服务设施功能的改善,是一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理论。在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也集中不同城市对给排水系统改善的主要需求,针对主要需求集中设计解决方案。同时应尊重海绵城市理论的基本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在综合分析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下文集中分析了其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用。从城市人行道,车行道及绿化带三个视角综合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应用方式。
2.1车行道的给排水工程
车行道与人行道相似,在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地形、材料等综合因素。但车行道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车行的速度远高于人行,因而在设计车行道的给排水中应充分考虑车行道的特殊性。车行道上的排水系统应保持适应的密度,否则易对路面的平稳造成影响,从而增加行车安全风险。基于此,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下,车行道的设计中应注重充分发挥排水材料与地下给排水系统的功能。通过充分利用排水材料的作用,弥补路面排水设密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发挥地下给排水的功效,以弥补路面排水功能的不足。同时,车行道还应注重路面防滑功能的改善,在铺设路面时,应考虑防滑材料的使用。在维持车行道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防水材料与防滑材料改善车行道的给排水功能。
2.2人行道的给排水工程
人行道是影响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重要因素,改善人行道的给排水功能,是有效改进市政给排水功能的重要方式。传统人行道设计中,路面的给排水系统采用均化布局与传统材料,易造成路面积水,不仅影响给排水,同时对市民的出行造成一定影响。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人行道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及材料对给排水的影响。在具体设计中,排水系统的设计应随着的地形的改变而改变其密度分布,如:在西高东西的城市中,排水系统自西向东呈密度增加的样态分布。同时在材料的选用上,应采用具备透气性与透水性的材料设计路面,这样设计方式不仅有助于实现市政的给排水功能,同时尊重了路面的基础功效,选用合理的材料,有助于缩小改造成本,满足经济性的要求。
2.3绿化带的给排水工程
绿化带是市政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绵理论中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绿化带不仅应发挥其排水倒流的作用,同时应发挥其储水给水的功能,以保证城市在雨季与旱季均能充分发挥给水排水功能。在传统的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绿化带的储水功能主要通过土壤储水实现,但土壤的储水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应对暴雨对储水的要求。同时,各个绿化带之间处于分离状态,彼此之间缺乏联动,无法充分发挥对雨水的导流作用,从而导致雨季给排水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功效的问题。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下,绿化带应注重其储水能力的改善。具体可采用增加底下储水装置的方式,当土壤储水无法满足储水要求时,多余水分通过倒流进入到底下储水装置中,当旱季到来,储水装置向土壤供给水分,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维持城市空气湿度。在此基础上,可在城市的绿化带之间增加导流装置。当城市降水密度不均匀时,降水量较大的区域可通过导流装置将水量配给到降水量较小的地区,不仅有助于给排水系统的建构,同时有助于通过绿化带实现对城市水量的调配,综合促进城市实现其功能。绿化带是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改善绿化带的储水能力,提升各绿化带之间的导流功能,综合发挥市政排水功能,同时不破坏绿化带的景观功效,尊重改善过程中的经济性要求。
3海绵城市理论的创新发展
海绵城市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能适应实践需求与发展需求的理论。因而,在具体适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对理论进行完善,丰富理论内容与实践方式。如,在大连市使用海绵城市理论改善其给排水系统时,海绵城市理论可丰富丘陵地貌的改善方式。在针对上海的改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丰富了关于大都市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经验,在不影响都市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给排水系统的改善工作。
4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现代化建设在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注重节能环保理念的渗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尤为必要。海绵城市有利于整合资源,节能降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目前在我国上海、济南、北京等城市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应在城市给排水系统改善实践中推广使用海绵城市理念。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可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如结合具体城市的具体情况,利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给排水系统的改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彩蓉.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装饰,2019(9):2017-2018.
[2]水源,何志琴.海绵城市理论下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设计向度——以合肥学院海绵校园建设要求为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8).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郝华来.地产.2019(21)
[4]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刘文益.门窗.2019(16)
[5]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刘春雨.居舍.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