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腾冲市水利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魏强辉
[导读]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
        腾冲市水务局  云南保山  679100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我市水利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分析,从管理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生态水利、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水利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建议
        一、腾冲市生物多样性现状
        腾冲地处中国南北动植物种群交流集结的天然通道和东西过渡纽带的核心,寒、温、热三带植物成分并存,过渡色彩明显,是云南省内植被类型复杂和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的一个市。全市已记录的高等植物1848种,占全省已经确认物种的10.07%,高等脊椎动物566种,占全省高等脊椎动物的28.7%,在遗传种质资源上,除了有丰富的农作物地方栽培品种、农作物野生近源种外,更有全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遗传资源——槟榔江水牛,省级遗传资源——明光小耳朵猪。
        腾冲境内江河纵横,水气丰沛,从东至西分布有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三大河流,径流面积5845平方公里,年产水量76.94亿立方米。据调查全市共有鱼类5目13科39属60种,两栖类2目7科11属20种,水生经济植物27种,并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槟榔江黄斑褶鮡拟鰋(上树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即位于我市槟榔江上。
        二、全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河流生态功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各类河流都是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承载着各景观要素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河道的主要功能有生境功能、通道功能、过滤或屏障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市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为了充分挖掘河流行洪、排涝、发电、供水等功能,对河流采取大量的传统的河堤防洪治理措施,导致了河流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影响了河流生物多样性,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河岸硬化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过多地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实现,大量采用浆砌块石和混凝土护坡对河岸进行硬化,虽然达到了河岸稳定和防洪目的,同时也改变了水流形态,割裂了水土之间的联系,破坏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使依托河道植物生存的动物、微生物失去生长繁衍的生境和物质条件,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目前,全市经过治理后的河段,除汛期外多数河道都存在水位较低,生态环境单一的情况。
        2、河道截弯取直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不利。除河岸硬化以外,过度强调“岸线顺直”、“减少排水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将河道变成顺直,水流直泻而下,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要求,同时损害了原有弯曲水流生物生存环境。
        3、河道断面单一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在自然的河流横断面上,浅滩与深潭相间,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生长之地,而改造过后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矩形等单一且规则的断面型式,使得水流流速均匀化、流速最大化,破坏了原有河道多样性的特征。


        (二)“渠道化”农田水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综合多年来我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沟渠衬砌化、田间园艺化”式的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将蜿蜒曲折的自然渠道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渠道;将不规则的渠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渠底及边坡硬质化。这种种“渠道化”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和破坏。一是破坏了自然渠道的土壤结构、水文、温度等条件,使渠道内的植物减少或消失,使动物没有“立脚之地”,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二是造成了生物生境的破碎,在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生存于这类栖息地的动物种群的隔离,限制了种群的个体与基因交换。三是阻断了动物之间、动物和环境之间生境之间的联系,切断了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三)水电开发建设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建国以来,我市水电工程建设成绩斐然,修建了众多的大、中、小型水电工程。有坝后式电站、引水式电站,取水方式上有具备调节功能的调节水库,也有有仅为取水而建的拦河堤坝。水库、大坝水库形成后,大片的土地和森林被淹没,直接造成陆生植物的破坏,波及到动物的觅食地转移,栖息地丧失,河流生态系统转变为水库湖泊水生生态系统,,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破坏了水生生物生长、产卵、繁殖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目前我市较大的槟榔江、龙川江、大盈江水电开发过程中均没有设置洄游通道,龙江白鱼、槟榔江黄斑褶鮡拟鰋等洄游性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面临着巨大考验,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浮游生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电站运行中,虽然要求下泄生态流量,但是在现实中,发电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都出现生态流量下泄不足或直接没有下泄生态流量,造成河流生态的“大动脉”被一段一段的截断,对下游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毁灭性破坏。
        三、对策与保护措施
        法制不全、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资金缺乏是我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无论是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措施的落实上,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资金缺乏都比较突出。其次是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难于落实,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很多时候为了眼前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此外,尽管做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如河道生态护岸技术和近自然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生态渠道建设技术等,都因为观念和重视程度等原因仍停留在规划阶段。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法制不健全、保护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有密切的关系。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水环境保护氛围,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要转变观念,大力推广和应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和农田水利生态渠道建设技术。
        3、强化监督管理。环境保护不仅要注重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也要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水电开发项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较大,具体的保护措施又没有落实的,应由职能部门,采取行政措施进行规范和整改。
        4、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提出减轻工程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其经费应列入工程投资中,同时,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制度。
        5、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结合市情和水利工程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性措施。
        6、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对大盈江、槟榔江、龙川江 “三江源”划定水生态保护区,确定保护范围、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案,以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7、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河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特别是滇滩、固东、明光、中和、荷花、北海、腾越等区域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建议对以上区域的重要河流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