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42010619861025XXXX
摘要:本文对团风产业重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阐述新区在政策环境、区域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立足于团风的基本情况与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产业重构的有效措施,力求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合理规划现有资源、重点区域详细设计等方式,加速产业集群集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产业新城;重构路径
引言
在武汉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构建团风产业新城与首位城市(武汉市)互补发展,团风产业新城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政策号召,加强“大武汉”城市圈内的分工协作,为“大武汉”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促进团风县产业结构重构与转型,重塑团风县城市竞争力。
1新区产业重构的可行性
1.1一体化趋势,全方位发展动力
团风产业新城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农村工作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建设同步的新要求。紧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5-2020)等政策的指引。以湖北省城乡规划管理条例、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武汉城市圈战略、武鄂黄黄战略为基础,在中部“大武汉”崛起战略制定大背景下,顺应城市发展,落实上位规划的指导精神,落实团风产业新城可行性。
“黄团浠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推进黄冈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明确发展目标及城市发展方向;《团风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 》的编制;县域“三镇共建产业园”新模式的出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武鄂高速公路通车、罗霍洲大桥的即将完工,以及江北铁路、绕城公路建设对中心城区带来新变化。
1.2要素向武汉地区集聚,资源核心外溢, 构建城市圈,团风错位发展
鄂东铁三角,六省通衢,地理优势凸显,随着中部“大武汉”城市圈迅速崛起,基础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要素向“大武汉”地区集聚,武汉市资源外溢,团风县积极发挥政策、区位、产业优势,专项融入城市圈大发展,错位构建产业新城寻发展。
1.3交通条件便利,一港两轨三高,多维交通支撑
团风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区域,106国道、318国道、江北一级公路贯通全县,大广高速、武英高速和黄鄂高速延长线,三条线在县域交错,京九铁路穿越县区三镇22公里,新建江北铁路在中心城区北侧穿过。
县域西侧紧邻长江可通航水道,岸线长达10公里,团风港距阳逻深水港码头不到40公里。
到天河国际机场大约70公里。
县城距武汉市主城区50公里,是“武鄂黄黄”区域一体化大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鄂东门户”和“小汉口”的美称,是连接黄冈-武汉的要地,也是联系黄冈南北县市的重要通道,同时也链接着大别山区域农副产品运输的重要通道,是黄冈市乃至湖北省运输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团风县区位条件决定,团风将成为重点辐射片区的战略节点。
2项目概况
2.1基本情况
基地范围北至青草湖、詹家湖,西至203国道、举水河,南至阳大公路、迎宾大道,东至外环路,基地现状主要以村庄建设用地、水系用地、农林用地、工业用地为主,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通过南侧江北路及迎宾大道对外联系,由阳大公路可至武汉方向,大广高速及武英高速可至赣皖地区。
基地内部交通网络呈南北向道路分割大场地空间,主要为黄湖大道、203县道、Z001县道、015乡道、007乡道以及通往村庄的村道及乡间土路。
2.2项目制约与指导相关设计
在团风县城乡总体规划中,由于未将产业新城纳入城市总规中,基地在用地上分为南北规划及未规划用地,总体规划范围只覆盖产业新城的南部,团风迎宾大道北侧以居住为主,杨汊湖周边以生态绿地为主。
满足土规与城规的土地有3处①团风迎宾大道旁,城市衔接地区,长河绿带边,周边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等设施,市政等配套齐全。②铁路北长河西地区,土地方正,已经吹填完毕。③杨汊湖半岛,环境好,无市政、无配套。
三水绕城,五湖相望,在现状用地结构中,绿色基底占总用地的比例约为20%。通过长江以及举水河的联系,城北接高家湖、杨汊湖生态区,东达长江口生态区,是三大生态区的几何中心,长江生态走廊与内湖生态片区的焦点。
3团风产业新城重构的路径
中部区位、政策、发展动力将促使武汉会发展成为类似“北上广深”的大城市,在此背景下,团风产业新城,响应国家政策、抓紧区域发展机遇,积极承接“大武汉”资源外溢的时机,共享长江经济发展,打通鄂东北发展空间,通过建设和规划产业新城,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为团风县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3.1发挥优势,抓紧时间,作为大别山开放桥头堡,江北发展重要支点。
发挥沟通武汉、长江与大别山的区位交通优势,团风产业新城积极打造大别山的开发桥头堡对接武汉;发挥临近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对接阳逻港的重要港口;团风产业新城建设成为江北的重要发展节点。
从交通、产业方面积极对接阳逻港,加快建设江北铁路、江北高速,发展长江航运,向西打通承接武汉的江北发展轴线。
借助产业优势,打通与周边黄团浠的联系,团风产业新城将成为江北发展带的节点,更要成为武汉东北发展的支点。
3.2顺应大趋势,融入大发展,发挥中部优势,全力联络融入武鄂黄黄新格局。
以“大武汉”城市圈为载体,发挥黄冈地区教育资源优势,协同“大武汉”城市圈内的分工协作,融入大发展,融入武鄂黄黄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城市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产业新城将构筑内通外畅、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格局,实现 “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半小时同城圈”、“1小时通勤圈”及“2小时生活圈”的区域综合交通服务格局。
4总体构想
“绿•镇”团风产业新城需要嵌入一个生态的新城空间,打破依路而建的格局,在这里遇见绿色。建立完备的城市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空间、富有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形象、便捷快捷的绿色交通,打造一个,魅力宜居的城市目的地。
4.1以生态为基础,打造亲水新慢城
在现状用地结构中,绿色基底占总用地的比例约为20%。独一无二的绿色资源将使这里成为黄冈的绿色脊梁,生态产业新城因此也将成为一座绿脊中的花园城市。设计将重视并保护新城原生生态特征与基质,并作为所有构想的出发点,打造一个活力生态的宜居之城。
联系周边区域水系、道路、绿化,我们搭建起新城的基础设施系统。将湖泊作为景观水体打造,借助周边山形地势设施公共功能;借助区域能地势,规划开挖小水面,设置居住组团;将河流作为雨洪行洪通道,保留改善原河道水位线。
公共空间的功能充分尊重使用者的需求,布置适合不同使用需求的人群活动区域,设置休闲交流,交友聚会,全龄运动,节庆演艺活动,观赏展览等开放、半围合、围合空间,活动内容除了考虑常规休闲活动项目之外,也加入了很多全龄化的体验活动。新潮的体育娱乐内容,文化演艺展览,生态湿地科普等,通过这些特色来吸引城市人群,带动人气。
4.2构筑团风新中心
道路对接导入,近期主要入城方向:1、首要导入,大别山方向-迎宾大道,阳大公路-武汉汉口方向。2、次要导入,江北公路-武汉光谷方向、黄冈方向。远期主要入城方向:1、首要导入,江北快速支路-武汉汉口、青山方向,武汉外环线(新港高速)-鄂州方向、问津方向,临港大道(光谷大桥)-光谷、双柳方向。2、次要导入,有轨专车-阳逻客运枢纽,城市外环线-大别山方向、黄冈方向。
结合团风产业新城的资源导入路径,打造团风产业新城核心区门户,提升团风产业新城综合服务功能。杨汊湖、詹家湖都有着很好的环境与用地, 有着可持续的发展,有成为城市新中心的可能,突出核心价值,打造团风文化、娱乐、休闲、生态的新中心。东北部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布置相应服务功能,西南部以工业为主布置相应服务功能。通过南北东西两城市轴线,联动打造整体片区,结合现状山水资源和汇水廊,道构建绿脉网络。
4.3三区四地,促进产业集聚
三区分别为生态农业体验区、产业集群激活区域与规划展示启动区,规划人性化尺度的入口、街道、跑步道、自行车道、公共服务用地与城市工业、设施用地混合使用,生活服务设施与居住界面紧密结合设计连续的城市界面。
提供多样活动场地,创造更多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既适当保留了传统的公园活动,也增加了更多有趣的休闲。
四地如下:一是绿色建筑产业基地,包括绿色建材园、装配式建筑园、楼宇智能及服务配套区;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包括新材料园;三是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包括养生、休闲食品和与之配套的仓储功能等;四是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包括物流装备、智能加工装备、农机装备等。
4.4重点区域详细设计
(1)空间结构。基于绿色框架,核心区用地以绿带划分成4个易于管理的空间亚区。每个亚区既有明确的主导功能定位,又有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每个亚区设定了新的建筑控高和功能布局。滨水岸线地区得到适宜的开发,大疏大密的斑块发展模式让各区内享有景观的均好性;
(2)功能板块。主要构件以下三大板块,青少年活动中心、幸福港湾、商务办公,创造一个办公、商务、商业与游乐结合的新型滨水商贸片区,以完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为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商务配套,引入高新技术研发企业与服务企业进驻,成为团风人才汇聚的智慧高地;
(3)中央公园。水景大道作为核心区城市主轴线的一部分,通过水景及其他特殊的景观设计,加强空间的指向性。交通流线和入口建设大量利于步行和自行车路线的道路,以鼓励公园小径和人行道的使用。从滨水街道进入公园的入口也很重要,滨河公园作为渡船和水上士的靠岸目的地,其流线系统由海滨游憩场、散步场所、步行道、路边人行道和宽人行道等组成,还设置了座椅、公共艺术、垃圾回收、表演喷泉、照明和公共设施等;
(4)商业绿地。与历史商业相结合,通过雕塑、微缩景观等打造一个户外的文化博览走廊,可不定期举办户外艺术活动;所有的绿色景观要素彼此间应该相互关联,并与总体规划相吻合;加强了拟建开发项目在美观质量、舒适度、步行便利等方面的公众感知,而且对那些不合理的开发要素进行仔细筛选;河滨水岸:位于核心区北侧,通过自然缓坡减弱堤坝对视觉的影响,并在沿河绿带中设置多样化的活动设施,可提高人们前往河滨的欲望[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不断深入之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掀起一场产业新区的浪潮。对此,团风产业新城要想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应加强与武汉市之间的联系,科学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国家战略、地区发展政策、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下建设新城,为人们营造出温馨宜居的新家园。
参考文献
[1]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课题组.关于新城新区产业重构的10条政策建议[J].领导决策信息,2019(17).
[2]李微微.产业新区浪潮下的东北区产业重构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9(21):335-335.
[3]柴彦威,马静,相云柯,等.天津滨海新区化工产业的空间重构与发展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8(0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