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30001
摘要: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河流是现代城市的重要资源和环境承载体,其不仅在城市存亡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是影响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不但应有防御洪水、排涝减灾、调水引清、蓄水灌溉、内陆航运等基本功能,还应肩负起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小流域气候,平衡区域生态系统等功能。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优化作用
引言
国家的前进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迅速进行中,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水土保持问题作为影响其效率的一项关键因素,正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想处理好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的问题,降低水土流失引起肥沃土壤流失问题的出现几率,应该采取对应的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1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1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工程运行离不开各类设备的维护,但水土流失会提升水流中的杂质含量,增加设备的损耗,严重缩短设备维修间隔。此外,水土流失也会使库区中的蓄水量不断降低,从水电工程的角度来分析也会因为蓄水量降低导致发电量降低,因此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也会不断降低。生态修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程度,提高库区的需水量与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将水流中的杂质含量降低,最大限度地降低检测维修成本,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1.2有效缓解水土流失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而且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通常情况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与植被覆盖率较低,因而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想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管理控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便要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正确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区域发展进步。
1.3提升环境修复管理质量
植被保护程度不达标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中,需要加强环境修复管理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程度,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可以达到明显保土减沙的效果。分析各个时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可知,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使水土流失范围大大缩减,促进整体工作效率提高,进而使土壤侵蚀得到控制。
1.4增强蓄水保水能力
应用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该地区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其对抗洪涝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经过土壤与植被之间的共同作用,可以使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有利于增强土壤对水源的涵养作用。
2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2.1水资源保护利用
(1)护岸工程:对漆水河岸坡进行防护,漆水河沿途涉及居民较多,此次综合治理以防洪安全为主,在保障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在确保漆水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最大能力改善居民现有生活条件。
(2)河道清淤疏浚;河道局部段垃圾、高杆杂物、杂草及淤积土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为保证河道顺畅,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结合水质改善、生态保护的要求,对淤积严重、清淤效果明显的河段进行疏浚治理。疏浚工程在河床演变的基础上,根据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挖范围,河道清淤、疏浚的纵剖面基本依现状坡降为准分段确定,以不轻易加深河道为原则,横剖面根据行洪安全、河槽与岸坡稳定等要求确定,尽可能采用复式断面进行河道断面清淤设计,断面型式参考治理河段天然优良河段断面型式。
2.2保护土壤资源
一是保护土壤资源。
施工过程中因为土方挖掘等过程产生大量的渣土,在堆放渣土时还会较大程度的破坏当地的土壤植物系统,因此在开挖施工时可设置专门的区域用于堆放渣土,避免渣土对土壤产生较大的破坏,施工时尽可能降低种植土的挖掘量。二是给水土流失区域填土。部分地区种植土资源比较稀薄,可采取填土的方式增加土壤含量,并选取合适的土壤环境植物种类,尽可能将水土流失的影响降低,但该方式工程量较大,因此目前主要是以保护原有的土壤资源为主。
2.3退耕还林
长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为相关人员开展修复水土流失工作提供了经验,且根据大量的实践得知最重要的突破口便是退耕还林。当前阶段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退耕还林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且国家也颁布了与“退耕还林(还草)”有关的政策。从大量的水土流失案例可知,无论是林木还是草地等自然资源,被大面积的破坏都与水土流失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2.4合理制定修复计划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每个地区内的水域情况也有所差异,对于水土流失情况,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结合本地区内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将区域内的特点与修复技术进行结合,确保修复计划设计与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因为水土流失种类有所区别,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策略,采用针对性措施。在生态修复技术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应合理引入科学技术手段,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具有的价值与作用,将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进行结合,使其能够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与优势,建立层次性分明的生态系统,以此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和谐发展。
2.5应用生态修复技术
2.5.1自然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很多,因而在修复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将各地区自然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展修剪工程,退耕还林,保护湿地等,有利于为植被恢复提供相对适宜的环境。
2.5.2应过度垦殖生态修复技术
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应该结合使用现行的坡地退耕还林以及梯田技术,始终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而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在此期间,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良好实施,还需要注意化学防治管理,减少其使用次数,尽可能地利用生物防治。对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区域,应该以具体情况为依据,综合分析当地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推动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新型技术。
2.5.3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将经济林过度开发技术应用至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采取立体开发的模式,做到将经济循环利用。采取立体化的种植模式,以山地自身特点为基础,利用其自然坡度来实施开发工作。此外,通过采用土地轮作化模式,可以将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对生态系统食物链进行模拟,从而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使产业链间的组合效应更加良好,最终建立起水土保持性生态模式,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如果放任不治理,就会造成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时,必须要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发挥出生态修复工作的价值,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德志.浅析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8):110-111.
[2]陈巧云,袁华光,章龙飞,等.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7):212-213.
[3]董碧阳.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