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张博文
[导读] 摘要: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较高,需要建立有效的土壤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土壤存在的污染问题并给予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实现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
        湖北祺美中检联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较高,需要建立有效的土壤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土壤存在的污染问题并给予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实现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本文围绕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展开了研究,旨在提高我国土壤环境质量。
        关键词:土壤质量;环境监测;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1中国土壤环境现状
        1.1土壤污染及其特性
        我国土壤质量表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除了水土流失、盐碱化等生态恶化之外,土壤污染也较为严重。经研究与测量,土壤污染物包括无机物、有机农药、有机废弃物、化学肥料、污泥、粉煤灰、矿渣、放射性物质、寄生虫、病原菌、病毒。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需要使用农药与化肥,工业生产会产生有机物污染,严重威胁土壤的质量,土壤污染存在隐蔽性、滞后性的特点。站在直观角度,土壤与空气、水体污染相比较更加具有隐蔽性、区域性、不可逆性、累积性、难恢复性,不具备自净能力。
        1.2土壤污染危害
        土壤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主要表现在:第一,土地资源严重短缺。2019年经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060平方米,只占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部分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还未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最低保证线。经检测,我国土壤发生污染的面积已经达到我国国土的一半,特别是重金属、酸雨污染,比如Cd、As、Cr、Pb,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的堆存、污泥农用不当、农药污染等影响着农田土壤质量。第二,造成农作物减产或者污染。由于农作物种植于土壤内,土壤受到污染后会不断侵蚀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是污染,严重时会造成粮食危机,威胁人们的生存。第三,阻碍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出口时需要保证质量,受到污染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其他国家。土壤受到污染后,导致农产品污染,不满足出口条件,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第四,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经研究,土壤污染后会导致农作物污染,在人类食用污染后的农作物后,会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比如肝脾肿大等,癌症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可见,土壤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病率具有直接关系,并且较为显著。
        1.3土壤环境污染趋势
        分析我国土壤环境污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轻度向重度污染发展。从监测结果可知,每年土壤内存在的污染物浓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次,单一污染向复合型污染发展。重金属污染未有效解决下,又产生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问题,经常表现出土壤内多种污染物共同超标的现象,大大加大了土壤治理难度。
        2中国土壤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1未掌握土壤环境污染现状、成因、风险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未掌握土壤环境污染现状。我国虽然开展了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调查工作,但是对于土壤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仍未系统性地开展,主要表现在:调查只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目标,调查过程零星化、局域性。
        第二,未掌握污染成因。土壤污染的来源多样化,比如污水灌溉、农药与化肥应用不当、大气沉降、固体废物投弃、工业用地不当利用等。要实现土壤污染良好处理,需要掌握污染成因,而要正确解释成因要了解污染物的来源,从而从根源处解决污染源,针对已经污染的土壤制定有效的改善策略,实现土壤环境优质管理。以往调查中未对污染来源进行解析,导致无法分析出土壤异常环境区域的污染成因。目前,我国未系统、深入、多项目监测调查污染物种类、形态、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分布特征,未有效分析污染来源与影响途径,未评价环境安全性,特别是高危区的监测调查工作。


        第三,环境管理与技术支撑不完善。由于未掌握土壤环境污染现状、成因,我国无法制定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法与实施细则,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或者排放标准也无法进行扩展修订,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不能科学性评价,难以建立有效的污染预防措施、控制策略,不能根据我国土壤环境特点针对管理工作编制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技术政策、预防与控制策略等。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所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比如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环卫部门等,存在职责不清、监管与执法依据不充分、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我国也未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归入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不能有效监控土壤污染,急需创建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监测信息平台。
        2.2完善监测技术规范,加强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
        我国虽然建立了土壤元素背景值的采样、分析与测试、QA/QC、数据处理、分析统计量等技术规程,但是已经较为滞后,未能与时俱进。在分析元素时,采用的是ICPAES技术、FLAAS技术、GFAAS技术、HGAAS技术、AGAFS技术、中子活化仪器设备、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分光光度技术、分子荧光技术、催化极谱技术、离子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等,但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方面还有待提升。另外,在采样工作中,应用的工具主要是螺旋取土钻、圆状取土钻、竹片等,缺乏专业工具;在制样时,采用的工具普遍为有机玻璃棒/板、白色搪瓷盘、无色聚乙烯薄膜、硬质木板、玛瑙研磨机、白色瓷研钵、尼龙筛等,也同样缺乏专门工具。因此,应开发出钻头类型的专业采样工具,还要研发出微波消解与萃取、ASE等制样专业设备,还要配备采样方法与标准、制样方法与标准等。
        2.3创建并完善监测方法与标准
        目前,我国实施的监测方法与标准已经多达30多种,但是仍然不能有效评价土壤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标准所涵盖的所有项目,不能满足未来需求,比如氟化物评价、氯化物评价、硫化物评价、氰化物评价、凯氏氮评价、三氯乙醛评价、丙烯醛评价、有机磷农药评价、有机质评价等;在分析金属元素时,只能采取总量分析法,未涉入有效态、可交换态分析法;大多数土壤农药残留未存在分析法;分析时,采用的技术普遍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气相色谱等技术,而引入先进的生物试验与监测等新技术与新方法。
        2.4创建质量管理体系及量化指标、土壤标样体系
        目前,我国未对土壤环境监测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只对空气与废气、水与废水的监测编制了专门的质量管理手册。在开展多类型项目监测中,质量管理指标未有效建立,包括精密度、准确度、方法不确定度、相对偏差等。实际存在的土壤标样种类较少,现存标样的信息值、参考值、保证值未达到全面化要求。
        2.5创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完善表征技术
        目前,在考察土壤环境质量时,普遍应用的是单项指数或者是综合污染指数、污染物分担率、超标率、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累积指数、样本超标率等实现评价目的。评价的基础内容为土壤质量或者是土壤背景值,属于两分模式,不能体现出安全风险。此外,应用内梅罗污染指数进行评价,将高浓度污染物的影响重点突出,会将更强烈的毒性污染物掩盖,加大土壤安全风险。因此,应创建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完善结果表征技术,从而实现良好土壤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未掌握土壤环境污染现状、成因、风险等,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提高监测能力,降低土壤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夏新,姜晓旭.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世界环境,2018,(3).3.
        [2]王向明,黄文.上海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划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