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究 俞水东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俞水东
[导读] 摘要:在现代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时,要注重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
        浙江乐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225
        摘要:在现代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时,要注重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明确设计方案,并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海绵城市的优势,并将海绵理念应用到具体的设计施工中,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优势,而且还可以调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应用现状
        1.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基于加强城市雨洪管理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其指的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可以对雨水进行“吸、蓄、渗、净”处理的相关设施,使得城市如同“海绵体”一般具有“弹性”,在雨季时吸收、渗透、蓄存雨水,并通过净化,在干旱缺水时释放利用,以达到调节城市季节性旱涝的目的,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平衡。
        1.2国内应用概况
        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内建设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现代城市的重要环节,国家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战略构想后,住建部于次年10月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于同年12月与财政部、水利部决定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国务院则于2015年10月进一步颁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后,2015年、2016年先后两批共30座城市获批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各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具体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施的设计施工,以“减排促渗、循环利用”替代传统的“快排为主、末端集中”运作模式,通过对市政基础设施、绿化设施、道路系统等进行调整,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来吸收雨水,选用渗水材料铺设路面以渗透雨水,使用截污净化技术来净化雨水,基本实现了对雨水的合理收集、蓄存与利用。
        2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
        2.1为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指的是将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成为带有海绵弹性性质的功能类型,在城市给排水运行过程中,可以大量吸收路面积水,并有效通过排水系统将储存的水量排出,从而促进城市水系统得到有效循环,降低城市水污染的程度。这一理念的提出,促使市政道路与给排水系统建设部门与相关企业在未来城市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我国市政土地资源实现科学合理利用。这一理念的推广与应用,为相关工程提供了建设的新思路,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起到了理论支撑与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
        2.2改善传统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问题
        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与分布特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在运行年限与自然条件变化的综合作用下,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积水或水资源流失等问题,给城市大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在洪水灾害频发地区甚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此传统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不合理性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关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是完善当前市政给排水系统运行功能的有效途径。
        2.3推进市政道路与给排水系统建设可持续利用
        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城市化建设中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因此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城市化规划设计方法的全面颠覆,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饱和状态后城市功能升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理念加持背景下,城市基础功能建设的各个体系均需要进行重新规划,以确保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3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应用
        3.1给排水设计中的人行道设计
        在开展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基础设计之一即是人行道。通过人行道,行人的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也可以充分展现城市功能。在进行人行道设计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以海绵城市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设计。在以往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应用的路面一般都是不透水的,即使在阴天情况下,该技术水平下的路面会出现湿滑、积水的问题,从而导致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应用海绵理念,在选择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材料的透水性,以确保雨水有效渗入地下,避免出现堆积雨水的情况。同时,在对市场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道路设计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有效控制地面的温度以及湿度,有效补给地下水。在对道路设计的过程中,还可能会有其他因素影响土壤的渗水性,基于该种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将排水管道防放置到合适的地方,并保障有一定的坡度,有效实现排水功能。
        3.2给排水设计中的车行道设计
        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施工过程中,在开展车行道方面施工时,非透水性的路面施工技术是比较常用的施工技术。应用该种技术,不仅会诱发积水问题,而且还会对地下水的供给造成影响,进而使城市出现热岛效应。在车行道设计工作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首先需要确保施工路面具备渗水性能。通过对车行道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很好地降低地表水的径流量,同时还能起到地下水补给的作用。在开展实际的工程设计工作时,可以将路边分为上层、中间层及基层,并在基层和中间层之间布设非透水性的施工材料,将透水性比较好的材料放置于上层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雨水对路基造成的损坏,而且还可以避免雨水破坏或侵蚀路基。对于雨水天气,顺着横坡雨水可以顺利的流入盲沟中,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再循环利用效率,以期达到优化雨水收集、排放的目的。
        3.3给排水设计中的绿化带设计
        在开展市政道路给排水中的绿化带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保证雨水被很好的收集。透水地面收集雨水需要注意设计绿化带的高度,一般要求低于路面15~20cm,并确保雨水口的均匀分布。②发挥水体过滤功能。对于收集的雨水,并不能够直接应用,而是需要经过过滤,提升雨水的清洁度。对雨水过滤,可以将种植土铺设其中,并将砾石层放置在种植土下面,同时按照要求安装渗透管,可以达到过滤雨水的目的,实现对自然水体的有效补给。③缓排滞蓄。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结构以及地形,来对导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实现地下雨水的有效渗入。
        3.4给排水设计中的附属设施
        在市政道理给排水设计过程中,附属设施主要发挥配套功能。在实际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会对路肩边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应用传统的混凝土材料会导致较差的美观性,同时还会导致堵塞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对雨水净化效果造成影响。同时,施工人员还要注意路缘石方面的内容。在市政道路设计施工过程中,路缘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分类是立缘石以及平缘石,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避免积水情况的出现。
        结束语
        当前,城市的范围变的越来越大,在城市居住的人口也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对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市政工程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是无法将雨季带来的问题解决,当前的城市基础并没有办法满足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需求,而海绵城市的弹性空间比较大,可以将洪涝灾害的发生有效抑制,进而提高给排水效率。
        参考文献:
        [1]任永刚,梁鹤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4):199-200.
        [2]童立.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应用探究[J].城市建筑,2019,16(05):155-156.
        [3]秦一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9(03):108.
        [4]谭巍.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96-97.
        [5]刘守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