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层乡村产业振兴刍议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郑中华
[导读]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万州区  4041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要想振兴,必须要在产业上突破,但在实际执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基层行必须重新审视农村新市场,坚持以项目为主、普惠金融结合的原则,以“提质、扩户、增值”为主线,强化资源支持和制度供给,把重点放在支持产业融合、助力产业兴旺上,进而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关键词:产业振兴   生态宜居  生活富裕
        一、基层推动产业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硬件基础差影响产业项目引进
        农村是中国条件最差的地方,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空白,更有许多的农村处于偏远的山区,先天条件不足,发展环境差。尤其道路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偏远乡镇最为突出,大部分村社的基础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落后使得招商引资变得困难,民间资本在考虑项目效果和回报的时候,必然会有所考虑,影响产业项目的引进及落地。
        (二)产业同质化影响产业发展质量
        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有的虽然开始研究和着手编制产业发展的初步规划,但产业规划的总体设计和行动计划尚不够完善,存在前瞻不足、定位不明确、可持续性差、缺乏详细可操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等问题;加之在以往的规划管理中,由于管理没有完全到位,产业基础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下步的产业战略的实施;有的地方也未能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全局的发展作出一个合理的定位。过去产业发展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又让群众有了可持续的收入。但是,由于市场因素、群众的盲目跟风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很多农业产业出现了同质化现象,种植产业尤为突出,比如在重庆市有些地方区县,大力发展某一种植产业,使该产业种植面积成倍增长,甚至出现了在一定区域内供大于求的现象,品种单一、特色不足、附加值低,容易引起供需失衡产生滞销,最终造成“丰产而不增收”,一旦出现市场或自然风险,群众损失惨重。
        (三)群众参与热度导致项目进展的速度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进近一年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群众有等待观望的情况,还存在着“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内生动力不足。一个具体例子就是,我镇在发展晚熟李、辣椒等产业的初期,有的群众因为产业一时见不到成效,中途放弃的有之;有的群众因为害怕失败,索性不支持产业项目发展,等到产业壮大起来,看到身边的村民因此增收,才回头开始发展,但已经比别人晚了好几步了。这些小农思想既影响产业引进落地,又影响项目推进速度,导致项目不能按预定目标发展。
        二、基层产业发展推进缓慢的原因
        基层产业发展推进缓慢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概而论之,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建设建设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是公益性事业,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基层因为历史原因负债重,无力筹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成为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原因。二是发展理念急功近利。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产生产业同质化发展,其原因在于发展理念急于求成,在规划中,规划的产业项目有的不接地气,有的不做周密长远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如何形成规模反倒不重视。有的不结合农村实际,盲目克隆,表面文章做了一大堆。这些种种的现象,实际不脚踏实地,不科学规划,造成产业达不到预期成效。三是基层各类人才短缺。基层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各项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村社干部大都老龄化,工资待遇低,留不住年轻人才;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不完善,吸引不了年轻人才回乡创业;以我镇为例,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优惠政策,旨在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也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现象,但主要还是年龄偏大的群众回来养老,部分有创业热情的青年回乡比例还是偏少;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专业人员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
        三、推动基层产业振兴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做实协同战略,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谋发展
        因地制宜编制好产业总体规划,建立地方产业项目库,科学建立产业效益考核机制,产业落地要开展科学评估,综合考虑产生效益及群众的受益率与参与率;围绕满足市场需求,贴合地区资源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多品种、精品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可在优势产业上开发相关附加产业,在产业总体规划中,要将乡村农耕、农事、农活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等要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将这些要素转化为乡村旅游体验活动,形成地方旅游文化,结合农林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独有的优势产业。
        (二)明确主攻方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实施重点水源建设工程,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农业灌溉供水网络体系,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配套管网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同时加大向上汇报对接力度,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争取社会捐资和受益群众少量集资,打捆用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保证资金随着产业项目走,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和使用管理,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需求;同时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创新招商举措,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照自身资源优势,挑选符合地方发展,引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
        (三)着眼长远发展,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留人才
        人才振兴则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加强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的支持与鼓励,主动打造农业农村创业平台;通过返乡人才的带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树立发展典型,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学习参观成功的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群众发展信心;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群众发展热情,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更有力地调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的服务意识,把到乡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乡村流动的用人导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大对乡村的各类政策倾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增强乡村人才的“造血”功能。
        郑中华,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副教授,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研究领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