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宋一枭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宋一枭
[导读] 摘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对市政道路的要求不仅限于交通和出行,更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安全科学和道路美学,促进市政道路的快速发展。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51
        摘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对市政道路的要求不仅限于交通和出行,更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安全科学和道路美学,促进市政道路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的意义,以及海绵城市概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要点,最后提出充分应用海绵城市概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给排水设计,应该做好基于人性的市政道路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
        引言
        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对于城市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优势。建设者应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建设,将排水、蓄水、渗水等措施合理的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同时将雨水有效的渗流至地下,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实现雨水在城市内的自然循环。本文笔者针对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海绵城市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内涝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降雨过程中雨水得不到及时排放与利用。
        如果能够将这部分雨洪资源进行有效的引流并存储起来,等干旱缺水的时候,将其利用起来,就能够有效缓解内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从海绵城市理念的视角来看,目前城市道路的硬化面积大,地面径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增加,洪峰时间提前,加剧了内涝灾害的影响,同时城市道路地表难见土壤,水流下渗难度大,雨水经排水系统大都排放至河流、湖泊中,进而形成了地下水资源较为缺乏的现象。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防、排、蓄、渗、滞等措施合理的结合起来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地下管道系统建设中,能够控制城市径流污染,削减径流量,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同时将雨水有效的渗流至地下,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从而实现自然水生态雨水有效的利用。
        2当前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设施老旧、改造周期长
        目前城市的排水系统规模过小、排水系统的管道严重老化、管路的长度和结构不合适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急需要解决城市人口的需水、排水以及排水工程之间的问题。但是,由于对于相关部门对地下建设布局的忽视,使得地上地下空间使用形成两级分化。加上地下埋设的管线无法进行定期的维护,加大了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的难度。
        2.2城市水文条件未得到充分利用
        首先,由于在给排水设计中,企业的技术人员并未对海绵城市的客观优势在给排水系统中进行有效融合。同时,对于海绵城市的理念也没有进行适时更新,这种现象会导致给排水系统的优化性降低,其使用效率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海绵城市理念角度出发,对于我国给排水实际设计而言,有较多企业会对城市水文地质情况的客观规律形成忽视。例如,没有在雨季对降水量进行统计,同时也没有将多水地段的系统进行改善,这样会影响到给排水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给排水的设计实践中,在没有结合城市水文的情况,就展开设计工作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这也是现阶段很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说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给排水的技术设计水平,同时也无法有效将海绵城市的价值进行合理体现。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3.1车行道设计
        目前,在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中,非渗透性路面是道路核心应用的路面。但是,这种路面不仅会造成路面积水,还会切断地下水的供应,形成热岛效应。在海绵城市给排水基本概念的指导下,车行道的路面需要充分反映透水性的影响,既减少了径流,又为地下水提供了循环补给。因此,在设计和混凝土施工中,表面层应适用于渗透性沥青混凝土,基层和底层可以采用非渗透性材料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雨水引起的路基损坏。

当雨水与路面紧密接触时,沿着横坡,水体将向盲沟排出,流入检查井和绿化带。
        3.2人行道设计
        假设人行道引用了不透水的路面,雨季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泥浆和水,这将对人们的生活和人身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海绵城市概念的正确引导下,应积极建设透水路面。进一步控制路面温度和湿度。这不仅减少了水量,而且还将排水管放置在基座中。规划坡度时,必须将路拱的横坡控制在1.0%~2.0%,并将纵坡控制在2.6%以下。
        3.3绿化带设计
        在建造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车行道和人行道都规划了绿化带。只有确保充足的水才能进一步种植绿化带,因此必须控制绿化带的生长高度。然后将排水设施安排到绿化带,并在这种条件下及时规划雨水集水区。为了使路面雨水流向雨水集水区,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天然水资源。同时,它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雨水腐蚀道路的现象。(1)聚集雨水。有效利用可渗透路面的柔韧性和地表径流,确保水体可以收集在绿化带的雨水沟中。通常,应在耕地和道路高度之间控制沟壑的高度。(2)过滤水体。对于降落在地面上的水体,必须采取过滤措施,以有效地保证其清洁。在实际规划中,应布置耕作土壤,合理规划砂岩层,然后安装渗透管。这不仅可以有效过滤雨水,还可以渗透到地下并补充天然水。(3)滞蓄缓排。探索绿化带的结构特征和地形,确保雨水能够按一定顺序逐渐进入地下。为了沉积雨在设置沟渠时应对开沟进行处理,两侧应设置沟渠,将雨水引入开沟。在雨水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发挥沟壑的功能,并且水体停留在绿化带中。(4)排解。为了加强雨水管和排水管之间的连接,必须充分考虑溢流系统。当降水非常丰富时,仅依靠沟壑很难改善积水问题。此时,地形较低的绿地将储存雨水,雨水将通过溢流系统流入市政管网,从而溶解大量的水。
        4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突出规划重点,满足城市需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十分复杂,并且需要专业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工作,对于城市的供水、排水,环保各方面都应当综合考量,建立有效的连接,对其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当前城市需求。相关工作者在进行系统建设时,一定要将城市资源保护和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总结起来,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果相关工作者想要改善供水不足的现状,就应当保证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协调城市资源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2提高路面的渗透性
        给排水规划已经成为城市道路规划的一部分,在海绵城市道路改造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道路施工材料,添加新型的沥青、混凝土等材料,能够有效的提升道路的渗透性,增加道路的渗水功能。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使用质量较优的、透水性能较好的沥青材料来铺设机动车道,从而保障路基的稳固性。第二,在人行道的设计规划上,选用透水铺装,强化与旁边绿化带的竖向关系,保障雨水排放组织路径,增加路面雨水径流渗量。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对城市的运行来说尤为重要,相关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析,提高给排水系统的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保证雨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除此之外,相关工作者还应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对雨洪资源的利用率,合理避免城市出现内涝问题,尽可能健全海绵城市的排水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效率,调节城市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厂.试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3):272-273.
        [2]甯小波.“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1):20-21.
        [3]陈鹏.浅谈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9):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