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城城市设计策略——以佛山市三水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施海权
[导读] 摘要:受经济网络化的影响以及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支撑,区域一体化正成为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60
        摘要:受经济网络化的影响以及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支撑,区域一体化正成为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中国正处于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社会经济实力增强而导致人口急剧增加及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面对这一形势,原有旧城区难以满足城市扩张在各方面的需求,许多城市在其外围衍生出了一个个的新城。本文通过对位于位于珠江三角洲广佛肇城市群发展主轴之上的三水新城这一案例的研究,探讨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新城的城市定位、功能和空间结构等城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新城;三水;城市设计
        1概念界定
        1.1区域一体化的概念
        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城市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下产生的,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往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分灶吃饭”体制下以拼资源、拼环境为代价的,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和无序竞争既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发展空间紧张,影响城市发展,我国目前所进行的城市区域一体化,就其实质来说,是经济一体化过程在城市空间形态的表现,通过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化,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城市功能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城市间利益的协同化,最终实现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未来10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区域城市加速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区域性城市群的发展将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形式。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地区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地,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和控制作用,是国家和地区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主要载体。受经济网络化的影响以及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支撑,一体化正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主要趋势,并成为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2新城的概念
        新城最早是以卫星城的形式出现,英国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认为:在大城市郊区或以外附近地区新建或扩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可以达到分散中心城市(旧城)人口和工业的目的。从研究西方的新城的发展来看,新城经历了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复杂,规划目的从疏散人口、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为引导城市结构重组、产业服务分区。新城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实现人口和产业的重新布局、平衡区域均衡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的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城,规模更大,有些壮大到替代旧城的部分职能,成为旧城以外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地区,几个新城共同形成大都市多中心区域网络格局,日本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就是多中心网络化城市发展的典型。
        在我国近20几年来城市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实力增强而导致人口急剧增加及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城市中的大多数城市均面临原有旧城区难以满足城市扩张在各方面的需求的问题,而随着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的日益便捷、信息网络的日趋完善和人们对优越的居住环境的向往而导致的郊区化居住潮,使得许多城市在其外围衍生出了大量的新城。
        2新城规划的主要问题和优化对策
        新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空间上的必然延伸,科学的新城的开发可以带来旧城城市功能、地位和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并使其对区域聚集和辐射作用日益扩大。新城往往都位于大城市边缘,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的区域,是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的时期,城市新区面临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新建构。
        然而,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在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重要的今天,各个新城规划往往缺乏相互的协调和研究,在城市“摊大饼”现象这种空间表象下,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区位组合效益较差。新城规划定位不清晰或雷同,同构现象和同质化竞争明显,在城市设计层面上的直接表现为新城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混乱,用地性质单一、土地资源经营粗放、空间集聚程度偏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城市特色的极度缺乏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应该从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空间分析的角度来提出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策略,集中紧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生态空间网络系统,抑止城市新区空间无序蔓延,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新城的形象和文化特色,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使新城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和新型城市化发展,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一体化。
        3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三水新城城市设计策略
        3.1背景和城区空间拓展现状
        得益于国家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引领广东先后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成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区。2009 年,广东省提出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的战略构想,作为整个珠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先导。其中广佛肇经济圈将在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强产业整体实力的基础上,形成以广州为核心,多中心、梯度式的组合式发展格局。
        三水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北江、西江与绥江汇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汇流而得名,三水位于广佛同城的西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中部,是佛山市与肇庆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城市。三水周边聚集了狮山、大旺、丹灶、高要等众多的工业园。雄厚的产业基础对三水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水的城市空间拓展受北江、铁路、高速的制约明显,中心城区因西江和广三铁路的分割,被限制在沿江的一条狭长地带内,中心城区存在用地结构不良、交通环境不佳等诸多问题,因旧城改造成本较高,这一系列的问题难以完全依靠对现有空间的调整来提升改善,必须要有新的空间作为腾挪缓冲的载体,需要在旧城区外围高标准建设新城,以此疏解旧城,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为了顺应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广佛肇同城化发展趋势,疏解受制约的旧城功能,并积极寻求在区域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特选址建设三水新城。
        受限于现状的城市格局,三水新城选址于中心城区以北、云东海以东地区,在地理上北接乐平、西联云东海、西南临三水老城区,从区位上来看,三水新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广佛肇中心,其中核心区规划范围约57平方公里。新城的外部交通资源丰富,拥有广三铁路和规划中的广佛肇轻两条轨道交通,其中广佛肇轻轨穿过规划区南部,并在新城形成两个轻轨站——三水北站、云东海西站。另外广三高速和西二环高速分别位于新城的南侧和东侧并有出入口。这交通动脉将新城区与广州、佛山和肇庆等联系在一起,方便与周边城市客运、货运的交通联系。规划区内地貌为低山丘陵型,整体地势比较平坦,水网资源丰富,涌沟纵横,有较多鱼塘和湿地,另有珠三角第一大湖云东海,生态基底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3.2三水新城城市设计策略
        3.3.1 设计思路
        (1)在区域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三水新城发展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与周边片区的错位发展。
        三水位于广佛肇城市群广州至肇庆这条主轴的中间,轴线涵盖了包括增城、萝岗、广州主城区、南海、三水、肇庆等几乎所有的区域重要节点;广佛肇城市区域存在大量依托广州、佛山等中心城市的新城,仅在三水外围规划和在建的新城就有佛山新城、狮山新城、顺德新城、西江新城和桂沥新城等。各新城的定位各有侧重,例如佛山新城,规划面积约88平方公里,定位为佛山市中心城区,中心商务区、总部经济发展区、公共服务区、具有浓厚岭南风貌的绿色新城;狮山新城,面积约 24 平方公里,定位为广佛都市核心区西北部通道上的城镇发展增长极,南海区综合发展的城市次中心地区;西江新城,面积约20 平方公里,定位为广佛西翼现代服务业集聚核、西江组团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高明城区岭南滨水宜居新城;顺德新城面积约70平方公里,定位为广佛都市区的副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制造业基地、具有岭南滨水特色和较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城市生活区。


        从区域的空间格局来看,三水新城位于佛山市的中心区域西北部,除佛山新城定位为新的佛山市中心区外,其余大多是城市次一级的城市副中心或产业总部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主。
        佛山市三水区,由于在地理空间上相对远离广州、佛山中心城区,一直以来就是周边城镇的传统服务中心地,其自身的公共服务设施发育完善。另外,三水周边聚集的狮山、大旺、丹灶、高要等众多的工业园,已经形成了狮山-大旺产业集聚区,是目前沿广佛肇都市圈形成的除萝岗-增城产业集聚区、南沙产业集聚区之外的第三大产业集聚区。在区域分工的大背景下,三水应该凭借现有的服务优势,与周边地区、周边城区功能互补、统筹协调、错位发展,一方面纾解现有旧城区功能和人口,承接三水老城空间拓展,为老城发展提供所需的行政文化、生活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应打造高端产业新城,为周边的产业集聚区提供产业升级和生态居住,商业和商务等生产性配套服务。
        (2)充分发挥三水新城滨湖和水网密布的生态资源优势,水城交融,通过灵活的用地划分,形成独特的水网肌理,塑造出个性化的城市风貌,突出岭南水乡特色。并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融合都市农业,打造水乡绿色生态环境,创造新型特色旅游资源和水上生活方式,增加城市活力。
        3.3.2 新城定位
        (1)功能定位:依托三水老城和区域产业资源,打造以高端生产服务业为基础,高品质生活与水乡旅游为特色的,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休闲旅游和行政文化服务等多功能复合的综合性新城。
        (2)形象定位:尊重现状,延续和凸显滨水优势。取得城市空间拓展进程与生态景观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实现滨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整合环境要素,形成陆域向水域自然过渡的空间意向。将城市引向绿核,将水网延伸入城,城水相融,凸显水乡特色,形成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岛城,水链”的城市形象。
        3.3.3 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
        (1)功能优化策略和功能分区
        依托三水老城的行政文化功能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三水新城在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开发价值,从三水老城发展、周边工业区生活生产配套需求等方面出发,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和功能,规划区位于广佛肇城市发展主轴之上,承接来至广州的强劲辐射,并位于狮山—大旺产业集聚区之中,雄厚的产业基础将支持其具有更高的发展目标。作为重要的区域枢纽位置,规划区将有机会吸引品牌管理企业总部、创意研发企业、品牌零售购物企业、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旅游基金等高端服务产业进驻。这些产业的集聚将为三水新城注入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强的竞争力,并将其作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低碳产业集聚区和展示基地。除了产业发展,规划区还依托云东海优质的生态基底,打造生态环境友好、和谐人居的城市新区,承载老城发展与周边产业园区的居住需求,将成为区域生态宜居的理想之所。依据功能策划,对规划区进行划分,形成五大功能区:中心区、水乡休闲度假区、高端休闲服务区、低碳产业聚集区以及惬意生活区。
        (2)城市空间优化策略
        在功能研究的基础上优化原战略规划空间形态。着力发展启动区,增强云东海湖区休闲旅游功能,突出岭南水乡特色。打造一座民俗文化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相适宜的休闲旅游城市和一座具有生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生态中心城市。规划形成“一轴、两心、蓝绿交织”的南国水都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轴:主要景观水轴,即云东海-南湖、荷花世界、中央水轴。两心:云东海景观核心,启动区核心区。蓝绿交织:打通云东海与西南涌多条水道,连通成网,确定水都形象;通过水系串联湿地公园、河岸绿廊、云东海绿岛等绿化景观节点,形成形态多样、互相渗透的生态结构和集约高效、复合利用的城市空间结构。
        (3)构建特色
        (a)绿色低碳和岭南水乡的景观特色
        以云东海优质生态为基础,延伸三水老城的空间拓展,结合周边产业的服务配套需求,以生态、低碳的理念指导建设,使城市空间与自然资源和谐共生。并通过生态的城市结构形态、新型低碳建筑体系和零碳产业基地的设立,将三水新城打造成国家绿色低碳城市示范区。
        新城形成“十字轴、网络型”的景观结构系统,生态型景观节点与城市型景观绿地相结合;云东海和湿地公园的生态基质通过生态廊道渗入城中,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依托水系,连接城市东西方向的生态廊道,通过组团绿道组成的绿色通湖廊道和纵贯基地的城市休闲散步道。以主题公园、水乡文化博物馆为载体的水乡文化主题项目,通过水网资源,以桑基鱼塘这种独特的珠三角水网地貌为基础,创造多层次的文化体验机会,让这里可以成为珠三角的水乡文化体验目的地。
        新城强调绿地、公园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结合现有水系,创造出空间层次丰富、生机勃勃的城市绿地空间。规划对水系进一步完善提升,利用现有水系扩建,打造3条主水道联系中心湖与东面西南涌,并在主水道间设南北联系的次水道,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结构,将新城区建设在水网间隔中,营造“引水入城,城在水中”的水乡特色。
        (b)道路与交通特色
        规划构建便捷交通,接轨区域发展,有效融入广佛肇经济圈,新城交通着重解决规划区与外部城市的便捷联系,利用铁路、高速路、快速路形成对外交通网络。规划在原有路网基础上进行梳理和优化,合理布局,形成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的道路网络系统。新城的交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造TOD的发展模式,以公共交通为主、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共同发展,多样化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陆路交通(高架轻轨、地面公交、有轨电车、慢行交通、小汽车、环保车等)、水路交通(私人游艇、水上巴士等)以及空中交通(水上飞机、直升飞机等)。
        二是完善城市旅游交通功能,建设休闲生态度假旅游便利的交通框架,打造城市旅游交通体系,建立便利的交通换乘体系。在中高密度开发区,以较强的道路交通设施支持开发;在保持低密度开发的地区,以必要的交通转换措施,控制进入该地区的机动车数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汽车尾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是倡导慢行交通,规划满足短距离的移动需求,重视慢行交通的覆盖性,对游览性道路进行慢性化处理的同时鼓励城市区内的人们生活出行采用慢行交通形式。结合湖区、绿色廊道和城市公园串联旅游景观和公共活动节点,形成覆盖规划区的网络型慢行系统。根据休闲游览需要,规划在云东海湖区设计了连续的自行车环湖游览系统,使人们充分享受到现代都市中的绿色休闲生活。
        4结语
        三水新城位于广佛肇的地理中心,周边是快速发展的产业片区,三水新城可以整合各类要素,以新空间承接新机遇。通过三水新城的规划,在城市定位,功能和产业布局、景观和交通等方面作好区域的协同发展,成为该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增长极。而将其本身打造一座民俗文化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相适宜的休闲旅游城市,一座具有生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生态新城。
        参考文献:
        [1] [英]霍华德著.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商务印书馆1985(第六版).
        [2] 袁奇峰等编制.三水新城战略规划.2012.
        [3] 李少云等编制.佛山三水新城核心区概念性规划及启动区城市设计.2012
        [4] [英]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 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6] 赵艳丽.解读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大经贸.2009(02).
        [7] Ellison.G,Glaeser.E.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7.
        [8] 金志云.区域经济一体化两难抉择下的战略与策略.求索.2007(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