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对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思考杜一凡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6期   作者:杜一凡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水利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水利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水利健康发展存在非常大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其涉及面广,包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保护等。在水利健康发展过程中,水土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当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为我国水利健康发展提供相应支撑和帮助,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水土保持在水利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就此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健康发展;重要作用
         引言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水土保持与发展现状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该问题分布广泛,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大,对我国国土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水土流失严重情况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耕地面积,使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快,出现沙尘暴等灾害天气。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300万km2土地出现水土流失问题,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50亿t,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占有非常大比例。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在漫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水土保持现已经成为我国一门独立学科。当前已经初步建立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体系,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方面已经初步完善,并且形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样板。水土流失观测和监测站网逐渐完成建设,水土保持在我国科学体系中有学科地位,出现各类与水土保持有关的技术标准。当前水利发展中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洪涝、干旱灾害频发,当前城市和乡村等防洪标准低,灾害损失严重;第二,当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质量低,不仅表现在低设计标准方面,同时存在严重的设施老化问题,还有大型灌区未能配置相应工程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很难取得理想效益;第三,一些工程在水资源方面利用率低,管理过于粗放,有效灌溉面积有待提高;第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我国现有总供水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水资源使用方面未能注意节约,存在严重浪费。
         2水土保持对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水土保持能有效地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减少水旱灾害水土保持主要通过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利用树冠截留雨水、枯枝落叶层吸蓄、林地土壤渗蓄、根系固持土壤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凡森林覆盖较好的山区,很少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暴雨过后,仍然是清水长流,既不会造成洪水泛滥,也不会因干旱使河流枯竭。水土保持可以涵养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增加土壤的降雨入渗量,变地面径流为地下径流,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增强径流拦蓄和调节能力,削减洪峰流量,延长汇流时间,抑制洪水暴涨暴落,增补枯水流量,改善江河水流状况,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有效防止和减少沙化、石化、荒漠化、盐渍化和洪水、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大量事实证明,经过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结构明显趋于合理,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收入、人口环境容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水土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2)水土保持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在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大力开展封禁保护和林草植被建设,有效增加植被覆盖,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创造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地表植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土壤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调节地表径流和区域小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并保持适度、均衡的入海水量,促进陆域和海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呈一片蓝天、绿地和碧水,进而夯实维护河流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基础。
         3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水利健康发展策略
         3.1加强制度建设
         水利可持续发展和水土保持结合中的制度建设,要突出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度的建设基础是对现实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水利行政的主管部门要尽快全面和掌握实际的水土流失状况,并且在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基础上,实现对本行政区域中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危害、面积、类型、分布开展防治调查。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在治理、监督执法、规划与监测等方面开展建设制度工作。首先,把各项已有制度完善,实现执法人员秉公执法、忠于职守,做到违法必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加快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办法作为依据,加快配套法规的修订完善,把《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到位,达到新的有关规定,开拓水土保持中事业的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最后,要做好水利规划与监测制度,编制出典型治理模式调研、项目库储备等基础制度,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站,纳入财政预算。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融资体制建设,健全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管理好水利地方建设资金。在认真将水管体制改革抓好的基础上,对巩固深化工作和总结评估进行好,把水管体制改革转到乡镇水利站以及小型水库的发展中去,形成水利工程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
         3.2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力度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提高水土保持效果。一是继续健全有关监管部门,引进更多监测人员,并对相关人员开展科普教育,为水土保持项目的监测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抓好相关监测点建设和日常监测工作开展。加强水土流失监测管理,使其达到要求。如工程竣工之后,对水土保持工作方案进行审查,并监督实施。水土保持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够投入工程现场进行使用。相关主体工程竣工验收之后,对水土保持设备进行验收,确保相关设备数量满足相关要求。
         3.3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水土保持意识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群众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同时还离不开广大群众以及各行各业的支持。因此,可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价值,做好水土保持问题、形式的宣传。积极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水土保持教育普及,建立科技示范园等,做好生态警示教育以及技术方面培训,促进人民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崇尚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水土保持工作氛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全民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将水土保持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饮水安全等工作相互结合,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满足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性发展需要,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水土保持工作在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土保持能够有效降低洪涝灾害、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同时还能够有效保证水环境的质量安全,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齐芳.水利工程建设中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3):166-168.
         [2]高华民.探析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区域治理,2019(3):209.
         [3]马晏宁.水土保持对城市绿色发展的支撑及对策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9(3):232.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