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夏天雨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日趋多元,志愿者服务在我国迅速兴起,本文结合美术学院大学生特点,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目前上海美术学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引发问题与思考,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整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创新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1100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日趋多元,志愿者服务在我国迅速兴起,本文结合美术学院大学生特点,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目前上海美术学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引发问题与思考,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整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创新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怎么帮助更多的美术学院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时做到更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为开辟出更好的学校思想教育寻找途径。
        关键词:美院学生,志愿服务,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
        志愿服务一般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组织、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援助的公益性服务。1受到西方志愿服务文化传播的影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正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完备化”的方向发展。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最庞大、最稳定的年轻团体,依靠自身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了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在各个方面对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与价值
        美术学院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实践能力强、热情高涨,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在不断学习继承中华传统艺术的同时,又富有创造力,但比较个性化的特点,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由散漫等表现。在志愿服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和发展方向,选取适合自己的志愿活动,从而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强化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培养专业化道路的目的。
        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培养美院学生专业化发展道路。每位大学生志愿者都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才是实现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基底,在用心的态度下更好的完成服务。像美术学院的学生就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绘画等技能为社会提供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服务。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其投入进去,也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还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训练,使得自身更加熟练。从较低层级向较高层级发展,由不熟练变成逐渐熟练,这是认识与实践的一般规律,也是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使用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梳理以往数据;二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上海美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针对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核心问题设计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104份问卷,采用微信小程序发放,有效问卷104份。
        从 104 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来看,在每个年级的分布上能得出,大一年级4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15 %;大二年级3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7.50 %;大三年级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65%;大四年级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9%。
        调查问卷在专业的分布上能得出,史论专业共计36人,占据了百分之三十四点六二。设计专业共计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五八。数字媒体专业1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46%,建筑专业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7%,油画专业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85%,国画专业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8%,版画专业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8%,雕塑专业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0.96%。


        从调查对象志愿服务次数来看,参与过1次志愿服务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42%,参与过2-5次志愿服务4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0.38%,参与过5-9次志愿服务1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6.35%,参与过10次志愿服务1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2.50%,参与过30次志愿服务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8%,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有1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46%
        从调查对象志愿服务动机来看,单纯为服务精神为回报社会5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66%,为丰富阅历方便今后找工作有8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97%,想要获得人脉有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27%,为掌握技能,如英语交流或加强专业有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81%,为评奖学金3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57%,自己没想法,纯粹跟风参加者有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36%,家长要求参加的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0.37%。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个人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专业教育培训的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经费保障不完备多个方面都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四、开展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策思考
        1、扩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7.62%的志愿者都是为获得某种利益而参与志愿服务,仅18.66%的志愿者表示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纯粹出于志愿服务精神,还有3.37%的志愿者承认是在对志愿服务几乎没有了解的情况下而盲目参与进来的。
        2、提高志愿服务方面的专业教育培训
        根据调查,28.93%的学生认为组织方没有发挥到学生志愿者的自身能力或是没有培训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根据兴趣,直接报名进入某项志愿工作,而后由经验者充当培训角色,简单传授服务经验后,根据学生自身悟性进行志愿工作。志愿服务教育的缺失,也会使高校的志愿服务发展受到阻碍。
        3、建立相应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学院志愿服务的评价、激励体制不健全。以上海美术学院为例,相较于专业获奖评价体系来说,关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学院只是单纯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简单的宣传和招募,服务完成后进行材料总结及发放证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也会降低大学生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的热情,在时间的推移下,愿意加入志愿服务的学生也会变少。经过相关的查询能够看到,26.76%的学生表明希望在志愿服务之后,定期给优秀志愿者召开表彰大会,并将重要志愿者证书存入学生的人事档案。将精神激励作为改革主体,才能更好地保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4、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
        目前美术学院的志愿服务活动种类较为传统,基本包括美术馆讲解导引、关怀弱势群体、校园活动、义务家教辅导、媒体运行、农村支教等,调查表明有19.73%的学生认为应该创新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与部分学生个别沟通后发现,学校或志愿服务组织方会主动对美院学生进行服务种类的限制,当然初衷是发挥美术学院学生的专业能力。有部分学生更希望去涉及不同的领域,服务不同的人群或行业,锻炼不同方面的能力。
        结束语:
        通过在美术学院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跨域性联合势必也会形成一条教育发展新路这些对策,无论对于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发展和锻炼、还是整体素质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培养完善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志愿服务精神传达出去,使整个志愿服务队伍保持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茜,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济南大学,济南 250022
        [2]张文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