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最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已经存在相关法律来阻止水土流失的情况,成立了一个水土保持的建设体系,是将大流域作为重点将小流域划分为单元的方式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提出在小流域内开展商品化、产业化经济,促使小流域治理朝着纵向的方向发展,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为水土保持的规范性提供保障。
关键词:水资源;水土保持;关键点分析
引言
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的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从工程与农业以及生物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这种措施可有效改善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以及水环境破坏等方面的问题,增加水资源的储蓄量,但是也应全面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效益。故我国必须要加大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推广力度,以此来保证水土保持措施的价值在全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
1水土保持的现状
1.1水土流失的现状
水是孕育人类的源泉,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同时也是维护生态系统的资源。以农业为例,水资源在农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业发展基础保障。在我国多数田地为旱田,其中有70%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和南方干旱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是由于降雨量比较少,尤其是耕地出现沙化、水蚀、风蚀现象较为严重,致使土壤质量降低,进而导致农业长期处于低产量和低效益。因传统的耕种方式和一些相关耕种制度,造成了土壤退化、流失、侵蚀问题加剧,已经成为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因素。
1.2水土流失的特征
1.2.1水土流失的面积广泛
根据相关信息资料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已经达到了367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整个面积的38.7%,其中就有约为179.4万平方千米面积是遭受水力侵蚀,约为187.6万平方千米面积受到风力侵蚀。这其中遭受的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的应当是黄土高原地区,也是面积最为广泛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占据整体面积的83%,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广泛,无论是风沙区、丘陵区还是山区,都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
1.2.2水土侵蚀类型复杂多样
导致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有水力、风力、泥石流、滑坡及冻融侵蚀等,并且各种侵蚀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受到水力侵蚀的区域主要有南方红壤丘陵、南方石质山区、东北黑土漫岗、西北黄土高原、北方土石山区,同时这些地区也遭受到重力的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有青藏高原;由于西部地区的草原区和风沙区的地质环境特殊,为此遭受到的侵害主要是风蚀侵蚀,受到风、水蚀共同影响的主要是以西北半干旱农业和牧业交错地区为主要地区。
1.2.3土壤流失比较严重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可知,我国年均土壤流失高达50亿吨,长江流域土壤流失占9亿吨,其中长江上游地区土壤流失高达5亿吨;黄河流域和高原区域每年流失的土壤砂石可达到16亿吨。
1.2.4阻碍水土流失治理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治理因素主要有,其一,人们对水土保持的观念不高,随着建设现代化发展,在一些水土流失的地区,实行各种建设的同时忽视了水土保持;其二,水土流失地区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其三,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相关工作速度缓慢,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不相符;其四、相关技术推广不足以及科研滞后等。
2水资源管理中水土保持关键点分析
2.1水资源方面的影响措施
2.1.1工程和农业方面的措施
水体保持工程的原理主要就是通过对本区域内的小块地形进行改变,以此达到拦蓄泥沙和径流的目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地区土壤的渗水量,改善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土壤侵蚀情况的发生。就拿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来说,这就是一个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良好例子,水平梯田最大的好处就是其不仅能够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总量,还能有效降低径流的产生,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土壤侵蚀情况的发生。等高耕种措施也是水土保持措施中具有明显效果的措施,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沟垄耕作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农业耕作结构,形成有沟有垄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的受水面积,近可能地避免水流土壤的冲刷,大大降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此,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将这种等高耕种的方法运用到水利工程当中,以此来降低水土流失,为工程耕地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此外,少耕措施在水土保持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不适合进行耕作生产的地区。合理地减少种植面积,以此来提升少量耕作物所占土壤的有机含量,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地区原本的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部分内部的蓄水能力也就会发生变化,这样才算是从根本上实现了预防水土流失的目的。
2.1.2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水土保持措施中较为常见的水土保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水土流失的地区种植大量的植被,以此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圈,有效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避免土壤侵蚀情况的发生。另外,通过林冠的有效截流,植被的枯树叶掉落到土壤表面也能有效固结土壤,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再加上植被的枯树叶还能抵御雨水、大风的侵蚀,提高地表土壤的抗冲刷能力;由于林地的根系比较粗壮,在斜坡上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被,就算土体发生滑动,植物的根系也会因为与土壤的紧密相连而最大程度地阻止土体滑动。因此,水利工程要将此类生物措施充分利用起来,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种植大量的植被,提高土壤肥沃程度,避免土壤侵蚀。
2.2水环境方面的影响措施
2.2.1工程与农业方面的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地区的水环境,就拿修建区域淤地坝以及小水塘来说,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发展耕地集雨浇灌的模式,为耕地生产提供便利,提高农作物产量,其也能保证污染物在集水池内进行充分的净化,降低污水流放到下游水域所产生的污染。水土保持农业方面的措施在控制水环境污染方面也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例如:少耕法主要是通过减少对土地的耕作次数,以此来降低耕地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情况的产生,控制非点源污染;等高耕作主要是利用横坡耕作截水的方法,降低污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冲蚀造成的肥料和农药的流失,达到控制非点源污染的目的。
2.2.2生物林草措施
生物水草保持措施主要是通过大量种植植被的方式来提升对非点源污染物的预防水平,提升植被的污染吸收能力。现阶段,各地区开展的生物林草保持措施就是通过植物对土壤的各种作用来进行区域水流的截流工作,提高土壤的渗水能力,降低径流的形成。另外,植物根系与土壤的紧密联系也能有效提高土壤的固结能力,降低土体滑动情况的发生。此外,由于植被的枯树叶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含水量,这种特征可以提升地表的粗糙程度,过滤水中的污染物,起到缓解非点源污染的效果。与农业保持措施相比,生物水草保持措施在控制地表水质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所以,受污染的区域应该全面推广生物林草的保持措施,降低区域非点源污染的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方式水土流失需要国家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社会群众的响应,为此,需要定制与符合国情的管理需措施,提高群众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意识。特别是对一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者,对其应当传授更为先进的技术以及环保理念,促使每个相关工作者能够从主观意识上保护环境和节约水资源,促使国家保护环境策略得到有效的落实,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孔朝晖.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之我见[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6):8~9.
[2]王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2):42+44.
[3]钟世德.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J].四川水泥,2019(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