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城街道办事处 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是其强大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方面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这些机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不仅能够在农业产业经济方面提供大的帮助,还能够节省出大部分的劳动力。但一些地区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目前农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技术水平不高
一些地区在农业机械管理体系的建设上还不够完善,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主要体现,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地方性政策的实施不够完善,从事该项工作的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及其缺乏主动学习和借鉴的能力。相关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就会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出现农机管理机制混乱的问题出现。而当前,虽说我国在逐步加大对农用机械的研究力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赶超不上发达国家,在专业性比较强的农业领域,相关机械的研究力度还不够。例如,山地、丘陵地带的作物收割机,在进行收割时不能够适应不利地形,常留下收割死角。在一些园艺特产业等方面更是出现空白,还是依然需要人工进行播种、收获及田间管护。这就使得农民认为,自己购不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意义不大,并不能够切实的为自己的生产活动来带经济效益。
1.2相关理念滞后
在当前,许多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员还是会认为农业是一项没有什么相关技术的行业,认为只是种好地,等作物成熟了进行收获就可以了,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而一些地区的真正农业生产者也存在这样的误区,还在沿用之前的劳作传统,这就使农业机械化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农业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使从事农业机械管理的人员出现消极的思想,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去进行管理意义都不大,消极怠工。同时,由于管理者观念的落后,对农业机械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够充分,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重使用,轻维护,忽视了机械的使用寿命,缩短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期限,使农户对农用机械持怀疑态度,这也会对农业机械的管理代步非常不利的影响。
1.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是这项工作的基础。但当前,很多从事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水平不够,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的现象。素质不高:一些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是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很多人都是“泥腿子”出身,这种粗犷的管理方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知识结构水平不够: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只是“吃老本”,不能够积极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不能主动地去参加培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只是之前书本上的,实际操作经验较少;人员结构老化:在很多地区从事该项工作的相关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由于基层的农机管理工作环境艰苦,年轻的工作人员不愿到基层工作,就会出现这种人员老龄化严重的局面。
1.4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的困境
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所采用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在这种方式下,土地以家庭的方式被分割成若干个小块,不同的种植结构和不同的收割方式都不利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面积在不断加大,对耕地不断的进行侵占,使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致使对农业细节的需求量也在减少。在农业机械的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领域研发的力度还不够。
同时,在农业机械的保养维护方面的力度也不够,很多农业机械实际的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只知道使用,不注重机械维修和养护,这就会缩短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这几个方面都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实际管理方面工作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2.1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技术水平
除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意外,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一些适宜本地区执行的相关政策,在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要对这些政策落实到位。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机械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在机械的研发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力量和资金,研发出更加适合我国多种地形结构和多种生产结构的农用机具。这样,能够在扩大产值效能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农民的购买欲,使农民真正的得到使用农业机械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2.2提升理念,保障工作基础
在农业机械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加强理念的建设,使人们认识到,农业的生产并不是简单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行为,这其中还涉及到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相关知识。加强农民的科普教育工作,因为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者,只有他们的思想水平提升上去了,农业机械的时用力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升。同时,要严格落实国家所颁布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制度,对农业机械的运行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查,这不仅能够为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还能够切实的保障农机用户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作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水平是重中之重。要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在丰富这些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人员的引进工程,做到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在解决这些“软件”之后,还要对管理工作的办公场所,维修设备等这些“硬件”进行一定量的投校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一方面创造和提供机会鼓励教师进修或自我提升,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如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农机专业的教师培训班或新机具新技术的现场观摩会,农机具操作的各种比赛和实操训练,还可组织所有教师到新型农机县参观取经。另一方面引进具有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或拥有高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农机专业方面的人材,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从而更好的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
2.4政府应重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并给予政策扶持
首先,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政府部门特别是农机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机教育培训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机富民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机安全生产、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要增加资金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因为农机教育培训是为“三农”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培训经费应由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并把每年农机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农机教育培训设施基本建设项目也要争取列入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跟上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掌握农机具的操作技术和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因此农机培训部门不仅仅是针对农机具操作的培训,还要大力开展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如此才能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提高农机教育培训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范宝福.浅谈如何做好农机培训工作[J].现代农业,2017,(5):82-83.
[2]王辉.谈强化农机培训工作的意义[J].新农村(黑龙江),201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