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张星兽医站宋家分站 山东招远 265405
摘要:近来由于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养殖难上加难,仔猪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猪生产的综合成本和经济效益,是反映猪场成败的重要指标。所以,本文重点从提高仔猪出生重、加强仔猪护理、提高母猪泌乳能力等方面详细介绍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有效措施,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出生重;护理;泌乳;保温
仔猪是发展养猪生产的基础。仔猪阶段是生长最快、发育最强烈、饲料利用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开发潜力最大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较大、发病多、死亡多,最难养的时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差、行动不灵活、怕冷、容易冻僵冻死、压死、踩死。没有先天免疫力,依赖初乳获得抗体。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确保仔猪健康,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生猪养殖效益的有效办法。笔者根据多年经验,就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生猪养殖效益和广大读者探讨如下。
一、仔猪的生理特点
1.仔猪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其每千克体重增重的蛋白质沉积量为9~14g,是成年猪的30~35倍,对营养物质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极高。
2.仔猪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体温的调节能力不健全,易受冷、热刺激的影响。
3.仔猪消化系统在结构和机能方面都不健全,尤其是胃的重量和容积都相对较小。断奶后,小肠细胞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肠绒毛,相关酶等活性下降,会导致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不良。
4.缺乏先天免疫能力,容易生病。仔猪获得免疫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母乳获得,一个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生成,但是这一般需要仔猪10日龄以后才开始自产免疫抗体,要4~5月后才会达到成年猪水平。
二、影响断奶仔猪成活率的应激因子
1. 心理应激断奶前,仔猪和母猪以及同窝仔猪之间彼此熟悉,仔猪能够在母亲的保护下健康成长。断奶后,从一个熟悉的温暖的环境,转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给仔猪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2. 环境应激断奶前,仔猪所在的产房环境舒适、温度适宜,仔猪对产房环境也非常熟悉,断奶后,仔猪从原来的保温箱变成保育舍,栏舍环境、温度发生了变化,由于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会由于对冷应激敏感而受寒生病。
3. 营养应激营养应激主要表现在日粮的变化。断奶前,仔猪日粮主要是母乳,营养全面且易于消化吸收。当断奶离开母亲时,由于环境和心理的应激,仔猪不喜欢吃饲料,再加上固态饲料适口性较差,不易消化,而且仔猪本身消化系统的消化功能不健全,易造成营养性腹泻。
三、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1.产前准备
确定妊娠母猪的预产期,做好母猪产仔准备,一般母猪怀孕期平均为114d。控制待产母猪的饲喂量,增加妊娠后期母猪的饲料量,日喂妊娠母猪料为2.5~3kg,但在产前1周开始逐渐减少喂料量至0.5~1kg,以防止母猪泌乳高峰期采食量下降,初乳脂肪过高而引起仔猪稀泻。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妊娠后期应采用单圈饲养,严禁饲喂发霉、变质、腐败、冰冻带毒饲料,夏防暑、冬防寒,并保证充足、洁净的饮水。母猪进入产仔舍前,先对产仔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待完全干燥后再使用,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产仔舍的全进全出制。进入产仔舍前还要对母猪进行清洗,这样可以消除母猪身上带有的各种病菌和寄生虫,防止这些病菌和寄生虫传播给刚出生的仔猪。临产母猪乳房、外阴部用0.1%高锰酸钾水擦试消毒,并挤掉少量初乳。产前3~4d每日要用温水清洗按摩乳房、以刺激乳腺,促进产后乳汁分泌。
2.加强仔猪护理
仔猪一旦出生,应立即做好乳头固定工作,促使所有仔猪尽快吃到且吃足初乳,有利于增强仔猪体质和提高母源抗体,避免早期传染性疾病发感染。应重点关照弱小仔猪,必须安排它们到前面乳头吃奶,以便于这些弱小仔猪吃到充足的初乳和乳汁,促进它们尽快发育生长、缩短与其他仔猪的差距[2]。如果母猪的奶水不足时应做好仔猪的寄养工作,寄养的母猪一定要有很好的母性、不对来寄养的仔猪发生咬伤情况,进行寄养时应选择在晚上,先把寄养母猪的乳汁擦满仔猪全身,让母猪认为是自己产的仔猪,这样有利于仔猪寄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仔猪出生后,应做好剪齿工作并及时训练开食、在饲料中添加铁和硒,以免发生营养缺乏。仔猪刚生下时有上下门齿和犬齿8枚,俗称獠牙,其发痒时会引起仔猪咬伤母猪乳头或其他仔猪尾巴或耳朵,因此獠牙没有任何好处,在出生后用钳子或剪刀从根部将其除去,操作时应注意不要伤到仔猪的牙床。同时乳汁中铁和硒的含量不能满足仔猪的需要,应在饲料中补充这两种矿物质的含量,确保仔猪获取全价的营养成分。
3.把好断奶关
断奶是仔猪生活中的一次大转折。断奶时间以28-35日龄为宜,断奶的具体方法有“逐渐断奶”、“分批断奶”、“一次性断奶”3种。一次性断奶的方法既省事又省时间,现代的规模化养猪场为了保证全进全出,都使用一次性断奶的方法。即断奶前5-7天可逐渐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让仔猪慢慢适应少奶的过程,到了断奶日龄,为了减小应激,采用赶走母猪方式,让仔猪在产床上继续喂养1周左右再转移,尽量减少环境的改变,即尽量维持原圈饲养,维持原来的饲料;做到环境、饲料、饲养的逐渐过渡,以便到良好的断奶效果。
4.加强仔猪保健工作
为了预防仔猪发生疾病,供给适宜环境条件来提高仔猪的体质,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仔猪出生后注射广谱抗生素、以免受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感染而发生仔猪白痢,同时免疫接种猪瘟、猪肺疫疫苗避免感染这些传染性疾病。仔猪刚出生的前7d死亡率较高,主要是出生后体弱、温度较低或感染白痢致死,因此在早期应加强弱仔猪护理工作,增加保温措施并防止母猪压住仔猪,给仔猪注射抗生素药物来预防疾病发生。出生后2~4周时间,仔猪发育迅速,需要母乳量逐渐增加,在3周末为了防止母乳不足对仔猪产生影响,应及时喂给乳猪饲料,以促进仔猪健康生长。一个月后仔猪由吃乳逐渐过渡到吃饲料,抗病能力也相对较强,从而开始了独立生活
5.防寒、保温
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尤其是7日龄以前的仔猪,对于冬季出生的仔猪,保温防寒工作特别重要,1~3日龄的温度以30~32℃为宜,4~7日龄的温度以28~30℃为宜,8~30日龄的温度以22~26℃为宜。基本的保温措施有密闭猪舍、铺垫草等。辅助保暖设备有保温箱、电热板和红外线灯泡等。安装红外线灯泡时要设护仔栏,在母猪圈内靠墙角的地方,用砖修一个长1m、宽0.8m、高0.7m的护仔栏,护仔栏中上方安装一个可调控高低的250w红外线灯泡,距地面约50cm左右(冬低,春秋稍高),既可取暖又能杀菌消毒。
6.提高母猪泌乳能力
在母猪分娩前几天就应该逐渐减少饲喂量,分娩当天只喂少量粥状料,有利于避免初乳脂肪含量较高引起的仔猪腹泻。产出仔猪后应认真观察母猪的采食情况和体质恢复情况,然后再逐渐增加饲喂量、一直到自由采食。在炎热夏季,母猪食欲较差可采取少喂勤添的方法来饲喂。建议在饲料中添加5%~10%的豆油来提高脂肪含量,从而达到提高母猪泌乳能力和初生仔猪重量的目的。
结束语
仔猪饲养是生猪饲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全面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增强其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仔猪成活率,还能促进养猪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成波,关锐.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有效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3):56.
[2]太富坤.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