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新时期大部分建筑工程均使用主体混凝土结构开展施工项目,该施工模块难度较高,与建筑质量和使用寿命息息相关。本文通过概述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要点,依托新建车间案例,围绕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两方面探究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控制的途径,进而完善混凝土施工技术,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建车间项目;主体混凝土;混凝土结构
前言
混凝土技术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优化项目建设质量。当前人们对于建筑的质量要求显著提高,因此在主体施工中有必要加强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依托质量、技术、管理等过程解决混凝土振捣、模板支撑等方面的质量通病,通过严格的工序管控,保证混凝土施工满足质量标准。
一、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
(一)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模块是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关键,决定着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混凝土施工阶段有必要控制施工质量,避免主体出现裂缝问题。因此,建设人员应针对以下工程要点进行作业:其一,混凝土材料。施工阶段需要判断混凝土配合比和质量是否满足要求,防止主体结构出现裂缝情况。其二,检测外加剂的使用是否达标,计算混凝土强度,实现工程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其三,严格控制主体混凝土结构初凝时间,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模板工程
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模板工程较为关键,因此加强混凝土施工控制可以将模板结构为着眼点。当前模板工程中普遍使用胶合板、钢板等材料,而施工模式的科学选择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混凝土整体施工品质。因此,建设人员需要加强对模板结合缝的排查,规避漏浆问题,并观察混凝土和模板底部接触面,使其表面具有一定湿度,避免混凝土施工中该结构出现干裂问题。
二、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控制途径
(一)项目施工背景分析
本课题中探讨的项目地处江苏省海安县,主要针对江苏伊横机械有限公司的新建车间项目完成混凝土施工工程。该项目属于典型框架结构,其中包含三层。车间内部的总面积为15656.58m2,外部工程包括门卫、窨井、消防工程、室外雨污水管、围墙等区域。开工时间为2018年3月1日,并于2018年10月31日完工,工期245天,合同总造价1330万元。在项目施工阶段,建设单位与设计部门针对建设材料、工期计划、安全方案和质量保障展开沟通,并对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技术优化。
(二)施工准备阶段控制途径
1.设计控制
第一,主体结构中混凝土施工极易出现漏缝情况,影响建筑工程的美观性和质量。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优化伸缩缝结构,减少该位置的间距,防止混凝土出现变形情况,对其整体结构造成影响。第二,在施工中使用钢筋时,需要结合混凝土特点,调节钢筋间距,增大其密度,进而提升主体结构稳定性。第三,将混凝土和构造钢筋相搭配,防止结构疏松出现裂缝问题。需要注意此过程中不能过度降低配筋密度,避免浪费成本,影响主体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1]。第四,设计线管时,应防止二者出现交叉问题,建议借助线盒进行承接。若线管复杂度较高,需要减少排列密度,为后续混凝土施工奠定基础。第五,在设计大跨度模板及其支撑体系时,为了保证该结构的稳定性,建议结合施工规范完成验算操作,确保其主体结构受力系数达到标准,本项目中支撑体系的纵向承载水平是N=40KN/m2。
2.选择高质量建设材料
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可以提升建筑的刚度、稳定性和强度,若想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控制,需要依据现场情况设置建设方案。例如参考水文、地质、环境等因素,避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当施工方案确定后,应严格控制建设材料和质量,充分调查市场中材料质量、成本,重点选择质量高、成本低的材料用于施工过程。由于本项目中水泥用量较大,因此应确保施工阶段水泥用量和质量,减少主体结构出现裂缝的机率。此外,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察厂家生产资质、配比数据,优化混凝土浇筑品质。
(三)施工阶段主体混凝土结构控制
1.钢筋绑扎控制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过程中,绑扎环节十分关键,因此需要保证混凝土及钢筋材料质量。注意选择相同规格、高质量钢筋材料,避免对后续施工过程产生阻碍。
当材料采购完成后,应运输到现场开展二次工作,将满足规格、尺寸、质量要求的材料应用于施工阶段,进而保证主体混凝土结构质量。通常钢筋数量和分布密度值较大,容易出现钢筋绑扎困难的问题,影响施工效果。因此,有必要优化钢筋材料的品质,及时化解相关问题,防止出现安全事故,规避施工安全隐患,提升主体混凝土工程质量。
2.混凝土浇筑控制
在主体混凝土结构中,相同模块需要连续浇筑,并实现上层和下层混凝土凝聚重叠。在此过程中,若搅拌站无法及时供应材料,容易导致施工时间延长,影响后续施工进度。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要点如下:首先,在浇筑前期应仔细检查支架、模板、预埋件、钢筋等结构,认真记录交接过程。同时彻底清除钢筋上方的油污、泥土、杂物和垃圾。其次,在浇筑过程中还应反复检查支架、模板、预埋件、钢筋、孔洞等结构,处理施工缝,防止混凝土材料的浪费,或产生地基下沉情况。若浇筑阶段结构移位或变形,需要暂停浇筑,确保在前一环节混凝土凝结前及时解决问题,并结合规定对主体结构的分段、分层、分布位置完成取样,开展强度测试。注意在下一环节浇筑前,应及时清除凿毛。浇筑阶段需要注意高度和速度,若高度较高则极易产生混凝土离析问题。建议借助溜槽、串筒、分层开口等装置辅助浇筑工作,注意要严格控制浇筑速度,避免混凝土涨模,影响浇筑成本。最后,在浇筑柱子区域时,可以围绕“先两边、再中间”的原则开展工作,避免模板吸水形成较大推力,导致柱子弯曲,影响施工效果。
3.混凝土振捣控制
本项目中混凝土振捣控制工作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对板墙和柱、平台板和梁等结构间的混凝土交接位置,进行振捣工作。围绕先柱墙、再梁板的步骤,留置500mm施工缝,增加快易双层收口网结构[2]。第二,本项目三层结构中框架尺寸较大、混凝土强度高。若想提升振捣效率,需要优化振捣流程、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质量、养护时间。其中,对于柱结构若其高度超过5m,建议分层振捣;墙结构可以使用斜坡振捣方式,避免施工缝的形成。第三,在对新的框架结构施工前,应在梁板位置增加间距是2.5m的双向短钢筋,借助红色涂料完成标记,同时使用水平仪开展校核工作[3]。第四,对墙、柱混凝土进行分层振捣和浇筑,第一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之后厚度是800mm左右,误差把控在±100mm的范围中。第五,混凝土浇筑时,坍落度允许偏差是±20mm,并分组展开塌落度实验。第六,在浇捣梁、板等结构时,应科学控制混凝土平台板的厚度、混凝土面标高,结合材料硬度进行打磨工作和养护工作。
4.混凝土养护工作
混凝土的养护控制需要严格结合规范执行。当主体混凝土结构初凝后,且人可以在其上部行走不会产生脚印时,进行浇水养护,保证其表面的湿润度。注意养护花费时间应大于等于规范要求的周期。此外,应避免在大雨等恶劣天气中开展浇筑工作。如果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时遇到雨天,应在浇筑完成后快速覆盖油布、防水薄膜,科学设置混凝土坍落度以及配合比。
5.混凝土模板支撑控制
其一,当未达到所铺设的规定模数时,建议密集铺设木模板,避免混凝土施工中出现漏浆问题。其二,预留洞口周边设置水平撑和对角撑,防止预留洞变形、位移。其三,针对大跨度混凝土施工的梁板挠度,建议设置3‰的支模预起拱。借助特定的钢结构完成支撑操作,和脚手架一同搭配使用,构建主体支撑结构。其四,使用厚度是15mm的七夹板构建方柱模板,该结构中背部是两层板材结构,间距是188mm-200m,能够提升混凝土模板截面、侧面等区域的平整度,构建完整的混凝土模版支撑体系。
在安装柱模板时,建议在其下方增加海绵条,当校正、组装材料后安装柱箍。同时,在其上方、中部、下方位置增加模板架以及钢管箍,防止模板施工阶段出现位移和弯曲情况,在混凝土浇筑前期清除模板中的杂质和异物。安装梁模板时,应结合预计标高科学调整支柱的标高,再进行找平工作。并对梁部分的标高、中线、断面大小展开验证工作,在浇筑前清除内部异物。此外,在安装阶段应尽量避免漏浆问题,保证模板湿润度,清除内部积水再开展工作,防止对混凝土模板结构的使用性能产生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社会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逐渐提升。因此,在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有必要完善技术和管理模式,选择高品质的施工材料,突出施工技术先进性。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优化混凝土浇筑品质,防止出现漏浆、起鼓的问题,延长建筑使用实际寿命,使建筑项目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罗玉玲.房屋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施工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181.
[2]章文超.厂房主体结构的混凝土缺陷与强度检测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9,(15):55-56.
[3]焦炜斌.论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管理及质量验收[J].山西建筑,2019,45(0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