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教学研究,以高中数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陈应清
[导读]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日渐普及,高中学生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差异日趋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不顾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加重学科的两极分化。为了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本文对高中数学分层教

陈应清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432400
【摘要】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日渐普及,高中学生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差异日趋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不顾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加重学科的两极分化。为了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本文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数学分层教学;高中数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21-02

        一、研究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研究的必要性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来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而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不同,思维速度有快有慢,接受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到每节课教下来,学生的反应的确是截然不同。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早已掌握课时中的基本概念、数学方法,课堂上能大声地回应老师的问题。而接受能力弱的同学可能在上了习题课后还不能完整的默写出公式。
        学习差的“吃不消”,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学习落后的同学经常会有挫败感,因而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所以说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中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学生,用同一个标准即考试成绩来衡量差异明显的众多学生,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它的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既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遭受种种挫折并加重心理负担,又阻碍了有远大理想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发展,还让中等的学生有被老师忽视的心理感受容易自暴自弃。这些弊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与社会、广大人民的需求不相适应。
        要从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探索研究一种适合各
        层次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就很有必要。分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式。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潜力,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把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若干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在相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设计不同教学方式,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不简单地以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
        (二)研究的意义
        1、探索一个适合当前高中生源及教学资源现状,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生个体发展规律且具有一定规范操作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模式。
        2、为高中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思路,升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提供对实践的建议和理论指导。
        3、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以积极的状态学习数学,激发潜能,提高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成绩。
        二、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优化意见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整体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既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又要维护每个学生的利益和尊严;既要促进成绩优秀学生更加出色,又要保证中等生、学习困难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一)学生分层的
        学生分层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学生的分层一方面要切合实际,分层不能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合情合理,不伤害学生的尊严,维护学生的自主性。
        1、通过调研、分析,初步设定各班、各层的学生人数,并按照自主性的原则,指导学生分层。其次,建立各层次之间的流动机制。对于不能适应所在层次的学生,学生自主提出调整层次的,及时予以调整。对于没有要求调整层次的学生,如果不适合本层次的学习,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与其交流谈心,说明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其流动。对于由于不同原因,动员后也不愿意做出层次调整的学生,学校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决定,并在教学中继续给以关注。总之,要采用自愿流动和动员流动相结合的策略,并最终尊重学生主体的选择。
        2、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分别进行学生的分班和分层。第一,显性进行学生分班,即将同一位老师施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重新组合,按照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并结合学生的自主意愿分成两组水平相对相近的甲、乙两个班级;第二,隐性进行同班学生的内部分层,即将已被分在同一班内的学生,由教师结合对其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划分为综合能力较好和较差的A、B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的划分不向学生透露,教师自主掌握。
        (二)教学目标分层的
        例如:在《指数函数》一节新授课的目标可制定分层教学知识目标如下:
        1、要求甲班A层的学生通过自学获取a>1与0<a<1指数函数图像、性质,培养进行类比分析的能力及数形结合的意识,培养运用指数函数概念、图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B层的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获取指数函数性质,归纳出a>1与0<a<1函数图像、性质的不同点,培养类比分析能力。
        3、能初步运用概念、图像、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乙班A层的学生通过听讲获取指数函数性质,尝试分析和讨论a>1与0<a<1函数的图像、性质的不同点,并将结论总结整理。
        4、能初步运用概念、图像、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5、B层的学生通过听讲获取指数函数性质,记住a>1与0<a<1函数的图像、性质,不同点。
        (三)考试的分层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渠道,它能够比较直接的反映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借助于考试可以暴露、发现基础知识掌握上的欠缺以及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的不足。本人认为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中的考试策略应有三种形式: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不同类型的考试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其具体形式和特点如下:
        1、月考
        月考主要考察一月内的教学内容,以设置基础性试题,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目的考察学生的初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让每位学生更好的夯实基础,同时让绝大多数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月考时,全体学生解答同样试题,同时设置选答题,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解答。
        2、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前半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可以设置两套不同的试题。其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布情况有所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用哪套试题参加考试。对考试成绩不做同学间的对照,只对照每位学生自己的情况变化,并且做出比较和分析。期中考试的目的在于,在检测学生对前半学期学习过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检测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实行全年级学生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与前一阶段成绩比较,一方面确定每位同学自身成绩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确定班级的数学学科成绩位次在全校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变化情况,最后,要与实验对照班进行总的成绩比较。目的在于全面检测学生的成绩的变化情况。
        通过以上三种考试形式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潜能。
        三、实施过程
        分层教学过程是老师通过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划分为多个层次来进行的,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操作,在不同目标的指引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感受学习的喜悦,提高成绩,循序渐进,形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认识其概念,了解其要素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使不同的学生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的教学要求。我们在高一采用同一个数学教学专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高二、 高三按学生成绩水平编班分层次教学,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二)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三大要素
        分层次教学的要求是教材层次性与学生层次性必须有机结合,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一方面挖掘教材的层次性,使之利于分层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必须了解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并且使这两方面的层次性匹配恰当,才能使教学收到效果。
        (三)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把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2、把教学中内化和外化相结合。
        3、把教学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4、做到改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建立起感情融洽、互相信赖、互相支持、配合默契的关系。
        5、教师课内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课外教师关心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补缺补差。
        这样在课堂上做到内化与外化、 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 就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结论:学生的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构成,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 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 必须唤起学生参与自己所属的层次和努力达到可以达到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通过提问、激励等形式,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等,这样分层次教学才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1(02).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李保荣. “分层教学”的误区[J].河南教育 , 1999, (02)
[4]严先元.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陈应清   单位: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