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各层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邢国波
[导读]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紧扣小学道德与法治各层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邢国波    剑阁县木马小学校  628343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紧扣小学道德与法治各层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19-01

        制订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法治教育有效性、法治素养落实的前提。要突出法治教育,准确制订好教学目标,除了要研读好本课教学内容,更应该着眼全局,清晰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册教材的逻辑体系,遵循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原则,理解每一个年段的目标、每个单元目标,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课标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制订的宗旨。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回归到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对比《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道德与法治》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别不大,但在注重道德价值、法治价值,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关润“德”、重“法”精神的渗透,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面有更大的进步。①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了“道德”与“法治”两个关键词,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课程的两大支点。课程目标强化了国家观念、公民意识、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法守法行为习惯养成。《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参照课程标准提出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一“三经四纬”课程框架分类,具体到《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属于“儿童与社会”经度、“健康安全地生活”维度范畴,旨在达成“按时作息,做事用心”“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课程标准要求。
        二、大纲目标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的法治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从“道德目标”和“法治目标”两个方面考虑。
        比如《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包含了“神秘的指挥”“铃声告诉我”“升国旗了”“保健节拍”四个栏目内容。


如果仅考虑道德目标,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感知校园里的各种铃声,熟悉和了解学校生活中各种铃声的含义和要求,并能对校园号令作出正确的回应”。但是,为了落实法治目标,我们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铃声了解校园生活的一般规则,主动适应学校生活”,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我国于199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201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学生对其中的重要法条,如“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等应该进行简单了解。
        三、年级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材延续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同一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年级重复出现。那么,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年级层次性,把握目标螺旋上升的特点,才能避免教学目标拔高或过低的现象。
        比如《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教学重点应该落在“听到升国旗的号令,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行为规范养成上。因此,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国旗、国歌、国徽这些国家象征,知道我国的国旗、国歌是什么,尝试学唱国歌,并知道《国旗法》《国歌法》有相关规定即可。而在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迎国庆》一课,则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国家象征的意义,了解国庆常识,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了解并遵守《国旗法》《国歌法》相关规定”。
        四、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是四个单元编排的形式,一、二年级每单元四篇课文,三年级每单元三篇课文,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并列,有递进,有总分,也有多种关系并列。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的四课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并列关系。《我们的校园》一课要求学生知道新校园中的相关设施的使用规则;《校园里的号令》要求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制度化特征,并能根据号令做出规则要求的行为,形成递进关系。《课间十分钟》和《上课了》两课,是校园空间和制度化环境中两种主要的生活形式,二者是并列关系;同时,这两课和前两课又形成递进关系。我们只有仔细研读教材,形成整体解读单元教材的意识,才能理解每个单元课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法治教育的目标。
        总之,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科学解读,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充分掌握,是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落实法治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以宏观的视角研读教材,紧扣目标,才能把握整个学段、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由此确定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光全,鲜于文珍.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要义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8(2):10-13.
[2]方丽敏.小学低段法治教育的课程理解及教学建议[J].中小学德育,2018(4):37-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