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方山子、文与可和庞安常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刘居清
[导读]

刘居清    新疆库车市第二中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32-0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三篇苏轼记事写人的散文,它们是《方山子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和《游沙湖》,这三篇散文分别记叙了作者与方山子、文与可、庞安常交往的趣事。方山子、文与可和庞安常本领强大,有独门绝技,但成就他们的是超脱的人生价值观。若无俗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复杂的社会中,方山子、文与可、庞安常淡看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放下,在平淡的日子里活出了精彩,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自己,从而成为苏轼钦慕和学习的榜样,也成为与作者精神相通的灵魂至交。
        一、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方山子
        写方山子,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精心设计情节和细节,文章第一段,看似简介方山子生平,实则重点交代因何归隐,这位文武兼备、武艺超强的有志之士,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终不遇"三个字是全文的落脚点,内涵深刻,突出方山子在成为隐士之前的异于常人之处。方山子自少年时代侠气十足,正义凛然,心怀大志,受人崇敬,理应是个驰骋疆场、平定边事的大英雄,然而武备不兴的北宋却一味求和,方山子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奈,只得改弦易辙,弃武学文,读书求仕方可报效国家,有所作为,然而满腹经纶,却依旧于事无补。方山子的辛酸苦辣一言难尽,都饱含在"终不遇"三字里。
        第二段承接文章第一段,写方山子的"终不遇",作者贬官黄州,偶遇方山子,原来方山子真实的名字是陈慥,是作者的老朋友。命途多舛,多年不见,各有苦衷,互道心曲,当方山子得知苏轼谪居失意境况时,"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七个字的细节描写,妙笔生辉,深含弦外之音,更深一层地揭示出方山子内心的痛苦,也表现了方山子放下荣辱得失后的释然,丰富了方山子的形象。"答"则没有放下,一言难尽,"不答"更符合隐遗不仕的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方山子看破不说破,是自己远离尘世后的沉淀,沉淀下来的智慧足以成就自我。社会本就很复杂,很多人因为没有放下,使本就复杂的生活更加复杂。方山子“呼余宿其家”,苏轼见到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惊异于方山子人生道路上的另辟蹊径,并开始解读方山子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淡泊不代表退缩,超脱也不是认输的表现,而是一种更好地处事方式。受制于整个时代的桎梏,只有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拯救自己的良方,“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唯有淡泊超脱,方可愉悦自己。方山子之酒正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黄州同为“不遇”苏轼与方山子产生了共鸣,也为方山子这种与世隔绝的清苦生活产生"自得之意"。
        第三段用倒叙的手法刻画了方山子往日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气宇轩昂、本领超强,有志于用世,再加上"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但方山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荣华富贵非方山子所求,功名利禄非方山子所欲,怀才不遇,志不得展,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强烈对比,暗含苏轼对世道不公的极端不满和怨恨。



        自悲不遇,黑暗污浊的社会,冷遇是宿命,把评价自己高低水平的尺度交给国家机器,是得不到社会价值的承认,既然如此,不受制于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洗去世俗的喧闹,放下人生的包袱,寄情于无言的山水,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愈发彰显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卓然超群,这也是苏轼为其做传的一个原因吧。
        二、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文与可
        写文与可,作者突出两点:一是高超的画技,二是清廉超脱的志趣。二者看似无关联,实则互为表里,清廉超脱的志趣是“里”,高超的画技为“表”,正是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文与可高超的画技。
作者记叙与文与可交往的第一件趣事就突出了文与可的脱俗淡泊,即“不自贵重”。虽才情过人,却从不沽名钓誉,不屈从世俗。厌世俗求画,无拘率直的他将缣素“投诸地”,骂曰:"吾将以为袜材。"鄙弃名利、率性洒脱的个性跃然纸上。文与可是一个纯粹的心无杂念的画师,其精湛的画技源于无任何杂质的热爱,基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文与可脱不开物欲,为名利而累心累身,就不可能有纯净的内心,也就无法做到“成竹于胸”、“振笔直遂”和“兔起鹘落”,更不可能在画法研究上有所突破。率真的文与可与苏轼分享自己的洒脱与可爱,戏说“袜材当萃于子矣”,苏轼不愧是文与可的知己,知道文与可若随从世俗,可能会风光一时,最终也不一定快乐。坦荡,真实,自重,自警,睿智,洒脱,不求闻达,享受心如止水的快乐,陶醉于“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的创作,才能水到渠成地获得惊人的成就。于是苏轼围绕着竹叶画法的“神似”诙谐地与文与可互动,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突出了文与可高超的画技和"胸有成竹"画论的卓越实践,也暗示出文与可竹画受人青睐、尊重和推崇的原因,并引出“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趣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文与可没有奔走到拥挤的名利路上,看淡名利、宁静致远,当太守期间,没有脱下苦行僧似的袈裟,虔诚于“渭滨千亩竹”中,开后世“湖州竹派”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淡泊超脱是情致远达的舟楫,在此种心态下生活的人,没有猥猥琐琐和惊悸不安,唯有心灵的满足和灵魂的典雅,故而成就了真正的王者文与可。
        三、超脱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庞安常
        “乌台诗案”使苏轼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作者带着一身的郁闷在谪居之地看田而得病,这个“病”可能多半是心情不好造成的。心病不好治,因与和作者“皆一时异人”,庞安常将其治愈了。庞安常是“以眼为耳”的神医,却隐没于穷乡;苏轼是“以手为口”的才子,却贬居僻壤。同病相怜,治好心病,就得给原本消极的事情赋予积极的东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庞安常虽“聋”,却“颖悟绝人”,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活出了自己的独立不倚,苏轼豁然开朗,原来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来,而是放不下去,超脱不了;人生注定有缺憾,超脱荣辱得失,让心归零,方可断开烦扰。超脱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战略和低调的智慧,超脱的人生价值观让不健全的庞安常赢了自己。苦中作乐,笑看人生困境,“异人”所见略同,既然紧握的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不如松开双手,放下,世界就在你手中,自己的战争,打赢就靠自己运筹帷幄。《游沙湖》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感悟。
病好了,心境就轻快,自然就有了游玩的兴致,文章正式进入正题,开始写游沙湖所见了。作者淡化了沙湖的景物描述,而从“溪水西流”之“异处”抒发感慨,“流水西流”,说明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莫为人生衰老而叹息,超脱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让青春永驻。
        世间之事,皆为无常,每一种变故,都是一种沉淀,不患得患失,不自悲自弃,乐观之人不负赘,旷达之人不受伤。超脱让两个“异人”在得到与失去中换来了一份开悟,修炼出一份笃定和从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