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笔法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力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林丁富
[导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我国书法形态多样,笔法精妙。书法之笔法艺术于中国画中的表现则更令人惊叹。亦可以说中国画的表达方式依赖于书法笔法。本文将从书法笔法和中国画的相关性展开研究,浅析书法笔法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以及对促进中国画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林丁富   浙江省玉环市清港初级中学
【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我国书法形态多样,笔法精妙。书法之笔法艺术于中国画中的表现则更令人惊叹。亦可以说中国画的表达方式依赖于书法笔法。本文将从书法笔法和中国画的相关性展开研究,浅析书法笔法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以及对促进中国画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书法;笔法;中国画;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30-02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说:“不懂书法,就不可能懂中国艺术。于书法而言,其法意蕴深远,笔法可谓是书法的灵魂。而对于笔法的运用,不得不说的便是被称为国粹的中国画。可以说没有书法的用笔就没有中国画的笔墨。
        一、书法的基本语言——笔法
        (一)笔法的定义
        首先,在这里所述的书法指的是汉字书法。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汉字又是由象形等方块字构成的,故相较其他文字而言是最具有图画性的,因此也便成就了书法这一门艺术。
        而所谓笔法,简言之,就是人们运用毛笔和其技巧的一种书写方式。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一种运行方式,其在我国书法历史长河中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精妙之处主要在于讲究简明扼要的技巧、追寻适当的方法表现出理想的艺术效果。而说到笔法,最为人所熟悉的莫过于楷书的“永”字八法了。唐时期的张怀曾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①。这永字八法,正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也是历来被书法家们所公认的众字之纲领,他们认为识乎此则千万字是矣,这看似简单的“永”字八笔,便可明确的阐述出正楷的笔势之法了。
        (二)笔法对于书画的意义
        纵观古今,笔法的地位于从书法中逐渐提高到被众书画家们所重视,这跟书法本身的演进密不可分。其从最原始的甲骨文开始,到篆、隶等我们可以说这是它的幼儿期。在当时,书法仅是被人们用来记载事物的一种单一的书写方式,地位不高。而此后中国书法得以迅速发展更逐渐趋向成熟,不得不说的便是从汉朝开始至魏晋这一影响深远的时期了。人们赋予了书法新的生命,从最初单一的记事方式变成了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书写方式,字体更是加以演进,楷、行、草在那一时期渐渐出现,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毛笔书写渐渐取代了刀刻,材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书法美学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笔法从甲骨文的奇异连接轴线转变为了规正流畅的轴线。因此可以说,魏晋时期的书法是演进过程中的黄金阶段,也是发展最为迅速、表现最活跃的一个标志性时期。
故但凡写字,我们需将魏晋时期的书法精髓领悟于心中,然方可得古人的笔法。赵子昂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②。我国的书画家们十分重视对书法笔法的研究,他们觉得若能够理解笔法并良好的运用,这不但对进入书法艺术的大门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将会影响到今后自身书法水平的高低。纵观历代书法,便可发现书法大师们在书法笔法的掌握和运用上皆具备了精湛的水平和高深的功夫。
本人在实习期间格外留意了学生们的书写情况。一段时间下来,我便发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班级里写字工整的学生很少,能写出漂亮字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而此时的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属于小学高段。那么对于目前这种小学生书写难的普遍现象来看,他们之所以写不出优秀的字体,在除去写字姿势等一些基本原因后,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对书法笔法的运用不佳。许多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笔法,或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运笔,于是笔在他们手中变得分外沉重。由此可见,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所在,要想领悟书法这门广博精深的艺术,学好笔法是关键,领悟了笔法也就领悟了书法的真谛,毋庸置疑这也是一块真正能进入书法圣地、品味书法韵味的敲门砖。所以我认为,面对当今笔法失落的现象,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笔能力和用笔之法,并积极引导学生在书写中不断参悟,从而使他们进步。
于笔法而言,每个人均有属于自己的书写特色。同一人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其笔法也会发生变化,但毕竟出自一人之手所以也仍具一线贯通之处。所以,依凭笔法的特点来鉴别书画的真伪于目前来说是最为人们所接受与可靠的方式。对于模仿者来说,笔法是书法中最学不像的东西。书画家们经过数十年的操练方可形成属于自己的笔法,其特点是无法被效仿的,正如不同的人皆具不一样的性格特性,故每个书画家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一套笔法上的习惯特点。总的来说,笔法是仿伪者最难突破的一个关卡,因此笔法在鉴别书画时占据着首要的位置,笔法可谓是书法的精气神之所在。
如今,在我国存在着许多青年画家,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无限的创新精神,李可染大师肯定了他们的才能,同时也提出了当代青年画家们在笔法上是远不及前辈的,由于笔墨的欠缺导致了画面的软弱,便失去了中国画本应有的特色。他强调书法家们在作画的时候要格外注重笔墨线条的关系,应该将其独特的审美概念融合到自己的画面当中,若想发展中国画,以书法作为基础是数千年来不变的真理。
        二、书法与中国画的笔法共性
        (一)“书画同源”说
        追溯历史,“书画同源”是自古以来便有的说法,以书入画在中国书法和绘画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命题。“源”于书画同源中最初为人们理解的是指用它来记载事物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在书法和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尤其对于笔墨的运用具有一样的规律轨道。我国历代许多书画家都承认并极力推崇“书画同源”之说,究其缘由,最早提出书画同源的便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他在《秀石疏林图》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于此,他十分强调在中国绘画当中应该用“写”来替代“描”,用书法的笔法进行画画,二者虽然代表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审美趣味,因此它们虽异体却同质,之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审美的一些基本因素也是一脉相通的,最重要的是在用笔上简直如出一辙,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艺术。
书法笔法是中国画的基础,离开了书法用笔中国画便难以单独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画本身便存在着十分强烈的书法趣味,它的墨韵、线条、笔触等等皆透露出了国画的抽象之美,流露出的审美价值颇具有独特性。因此书画不分家,也就在这一时期的作用下更加明确的突出了。
        (二)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中国书法与国画自流传至今,一直有着互为增益附丽之功,两者互相牵动互相影响,素有“工画者多善书”之说。大凡善于写书法的人作画,其画面所传递的气息更加清醇,笔墨效果更加雅正。书和画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联系紧密。鉴于书法与国画的骨肉关系,其之间的相似之处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首先,中国书法和国画皆具相同的文房四宝,它们都离不开笔、墨、纸、砚,四宝缺一不可,它们皆是达到艺术效果的必要工具。二是书法与国画都讲究线的表现力,书法中的行气连势,体现出了国画的线条美;国画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白描,其勾勒和皴擦点簇均体现了线条的重要性,这也构成了书画本身所追求的气韵、意象和意境等魂魄。三是二者的共同特点“神似形不似”。同时,气韵生动、疏密聚散、计白当黑、传情达意这些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画和书法。


四,最为重要的也是本文着力探讨的一点:相同的笔墨运笔技巧。藏锋和露锋、中锋和侧锋、顺锋和逆锋、转折提、拖笔和战笔等等都是书画的根本,这是在历经了数千年之后所形成的技巧和经验。
古往今来,优秀的画家们往往在书法领域上也有颇高的造诣。古今善写书法又在绘画上有成就的大家在历代不乏其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从士大夫参与绘画实践伊始,便有了谢赫的六法,此后,中国绘画正式讲究运用笔力,使书画艺术首次走到了一起,因而可以说,魏晋是一个使我国绘画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时期。到了元代,书、画集于一身者十分普遍,相较之前更向前迈进一步,书法性用笔于崇尚古法思潮的影响下愈加的被大家所重视。观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书法,篆籀分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其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的绘画,墨竹、花鸟笔墨十分圆润苍秀,他注重在作画过程中对于书法笔意的运用。郑板桥亦提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③”这一说法;石涛于作画中讲究“古人以八法合六法,而成画法,故余之用笔勾勒,如篆、如草、如隶等法”。以上所述的现象皆阐明了历代的画家们在绘画中吸收了书法的养分,使中国绘画得以更好的发展与创新。在人类文明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由于书写与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相比已经日渐弱化,毛笔的书写法与艺术性表现逐渐被淡化,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学习国画,创作国画。书法是前提,如果没有书法作为基础,那么只改变中国绘画的材料和制作手法,必将会使其立身之“骨”软化,就像枯萎之花草没有生气可言。所以,对于中国画,其在材料上、笔墨技法的运用上、意境的表达上皆和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三、书法笔法在中国画中的重要表现
        (一)于“工笔”中的表现
        中国画在其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大写意、小写意)两大类。工笔,顾名思义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从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长河来看,工笔画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写意画。上文中提到的“书画同源”这一概念,更早的来说是指工笔画艺术,其发展离不开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响。工笔画和书法不仅使用了相同的绘画工具,同时其执笔与运笔的方式也如出一格。其次,二者都要求画者拥有良好的笔力和定力。工笔画以线为造型的方法,与书法中对“骨力”的强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其强调的是工笔线条所要具备的书法的骨力之美与在工笔画的线条完成后书法用笔所呈现的内在力量。这就要求工笔画家在用笔勾线时,应该具备书法“以气力贯于笔中”这一特点。《女史箴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全画从人物造型来看,画家延续了前代的遗韵,同时,从画面上妇女们的形象中可清晰的看见楚帛画的影子,愈加凸显出人物的美貌;正端坐在镜子前梳妆的妇女,其圆润的脸型亦有汉画的遗风。可画家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对其进行了自我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画面笔法的运用、线条的处理上愈显谨慎;运笔遒劲有力,线条灵动飘逸,整幅画面看起来极富有韵律感,美丽动人。这便是书法用笔融合进工笔中的重要体现。
如今有人说,工笔画对于书法笔法的运用要求较低,亦不需要良好的书法功底。其实不然,我认为创作一幅优秀的工笔画作品,拥有良好的书法功底是必要的。工笔是国画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造型强调以线为主,因此其对于线的要求是极高的,而书法笔法的巧妙性便在于绘画者能够做到自如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二者及其相似,因此只有拥有良好的书法运笔方式,中国工笔画才能展现出生动的气韵。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笔画逐步被注入新的血液,这也使得工笔画有了传统工笔与现代工笔之分。说到我国的现代工笔画,其线条和传统工笔画的线条的相较而言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线条追求的审美价值逐渐被当今的画家们忽略,往往太过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过度追求形式语言,从而忽略了画中线的重要性,使得画面看起来少了骨力,没有了韵味。
        (二)于“写意”中的表现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写意画在中国画中留下了璀璨的一页,是一颗永不磨灭的夜明珠。相对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画而言,工笔画一般表现于熟宣上。我国的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绘画风格,体现出的是一种不一样的艺术观念,其在美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更是被历代文人们所推崇,并且大胆实践。若说写意,它并非有些人所谓的以涂抹的方式、似是而非的形态和模糊的意图来描绘出它的大概。“意”对于画家而言是宇宙、人生、时代、民族、社会、自然等一切的深邃体察之总和。中国写意画的形成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其写意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写意画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并发展,将中国画巨大的包容量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于精准的工笔画相较而言恰恰是用简练的笔法来描绘出静物的美感。画家们非常重视画面中的意境创造,写意画的整个表达过程是一个十分放松的状态,它能够更舒畅的传达出绘画者的自我情感,使画面产生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震撼人心。由此可见,写意画对于书法笔法的表达,相较工笔画具有更高的难度。画面中看似随意的线条,恰似书法中的行草,应在具备能够书写好楷书的能力后慢慢培养的,因此,写意画中对于书法笔法的运用要求更高。
那么,写意画能够随着时代的脚步一路传承与发展,其根本的原因是始终遵循着艺术规律的发展,而中国书法始终是写意画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国写意画的本质是意,而赋予其灵魂的便是书法的凝聚力,书法的笔法是写意画的笔法,变化多端的笔法有中锋、侧锋、园笔、方笔等,而写意画在线条和形式上与书法是一样的。中国写意画是简练的,运用概括的点、线、面在书法笔法中均能找到答案,写意画体现了中国画家所追求的笔墨中蕴涵的节奏美、韵律美,书法笔法在写意画中的重要表现从书画家身上便能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国国画界一代宗师吴昌硕推崇以书入画,数十年来写石鼓文,以篆书园浑、凝重、苍雄的线条入画,形成其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总之,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国画也渐渐趋向创新。可是,不论国画的风格怎样改变,它始终是不能脱离书法而单独存在的。书法笔法对于中国画而言意义深远,尤其对国画的技法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古往今来,要想学好国画必将先学书法,体会书法笔法的精髓所在,在掌握笔法特点的同时并能够自如的运用到国画当中,方能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的书画世界[M].北京出版社,2011,1.
2.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
3.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1.
4.徐邦达.书画创作中的笔法问题[J].中国书画.2011.
5.胡力丹.浅谈中国书画线条美[J].大众文艺.2011.
6.刘守信.大写意画的有我与忘我[J].艺术百家.2006.
7.吕红伟.简述“书画同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
8.赵倩.探索中国画用笔与书法的关系[J].美术界.2013.
9.黄柳慧.赵孟頫文艺创作思想研究[J].南开大学.2010.
10.王照宇.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方法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1.周颖.唐代诗歌和书法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白杨.书法线条美及其在中国画中的运用[J].艺术探索.2012.
13.寇学臣,李健.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J].美与时代(下旬).2003.
14.徐荣付.略论宋代文人书画中的“戏”与“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
15.贾羽燕.以书入画——浅谈书法对中国写意画的影响[J].新华教育研究.2011.
16.张阳阳.浅谈中国画中书画的关系——从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看书画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3.

①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在其《用笔法》中指出: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②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③“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是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一首谈书画创作的名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