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李多军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李多军
[导读]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积极、活泼、主动中,促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调味剂,可以让数学教学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促进学生全面获得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李多军   霍邱一中初中部
【摘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积极、活泼、主动中,促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调味剂,可以让数学教学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促进学生全面获得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26-01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的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的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一种通过认真思考就能解决的感觉,问题太难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又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则是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因此,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展开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辟新颖的教学模式。
        如在教学“勾股定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2500 年前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看到地板砖中反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图形。看着这一图形教师提出问题: (1)你能找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吗?(2)第二幅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于是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与问题的双重刺激下,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学习状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为探究勾股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新知识的引出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复习中得到的。这也是问题产生的源泉,由此教师可以在此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平方根”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9 平方分米,则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快就能得到边长是 3 分米。教师接着追问: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 8 平方分米,边长又是多少呢?于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得不到答案。这样就唤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心: “这个边长是多少呢?”带着这一问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求问题的答案,为平方根的学习铺好路。初中数学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此巧妙设问,既引出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无限的向往[1] 。



        三、结合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为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引入课堂,构建初中生熟悉的课堂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对从根本上强化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线段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汽车站测量小朋友身高的免票线引入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点,这一问题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通过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模型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在合理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培养。
        解决航行、测量、气象预报等工程设计属性的相关初中数学应用题,通常需要采用几何知识求解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等积变换、圆及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几何模型构建的方式,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例如,应用题“我国某市气象局检测到城市的正西方向300kmB处为沙尘暴中心,正向东偏南30°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为10km/h,求该城市是否会受到沙尘暴影响?以及遭受影响的时间”。在解答此类型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数学建模的形式构建直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高效解决数学问题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在数学知识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确保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脱离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问题情境,是无法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数学知识探索的。因此,在初中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积极性等进行全面调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构建问题情境,整个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学生与初中数学知识建立紧密的联系,逐渐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
        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与分析;再如,在进行圆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三角形相关性质及特点的复习,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圆位置关系的探索。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的问题情境,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及学习,对强化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2] 。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被有效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知,并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初中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数学建模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等方式,为强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阿孜古丽•马木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51
【2】张玉兰.问题引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12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