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张鲸鲸
[导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不断发展,教师课堂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不断丰富课堂模式、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知识、能力、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价值。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突破“听”、“唱”的学习方式进行音乐知识有效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感、音乐乐感,促进学

张鲸鲸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人民路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不断发展,教师课堂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不断丰富课堂模式、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知识、能力、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价值。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突破“听”、“唱”的学习方式进行音乐知识有效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感、音乐乐感,促进学生综合品质形成。体态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种创新手段。本文通过对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态律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57-01

        音乐教育学家 Darcrods创立了“体态律动”这一教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将音乐与身体相结合,通过身体上各种有旋律的运动来表达音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理解能力。该理论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实践,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在我国仍是一个有待发展的新领域,尚未形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1.1 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体态律动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大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体态律动教学法以“动”为基础,促进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营造出课堂气氛,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充满兴趣,快乐地获取知识。[1]
        1.2 培养学生音乐乐感
        实际教学过程中,体态律动教学是通过肢体律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节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肢体律动将音乐思想、肢体动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把握,提高学生音乐乐感。另外,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学生熟悉歌曲、谱子等,让学生进行动静结合的学生,强化学生音准练习。总的来看,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应用进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引导学生用动作来把握节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律动过程中把握音乐乐感。[2]
        1.3 体现音乐教学的创新价值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来加强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使学生的身体运动与音乐有效融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来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知觉,促进学生对音乐音调形成一种敏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创新,引进律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使小学音乐教学能使学生掌握乐曲的节奏,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2 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1 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法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运用体态律动来强化音乐教学,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转向现代的开放式教学思想,有效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体态律动的运用方式和尺度,实现体态律动教学法的有效性。一是需要教师明确体态律动教学法的教师,将其当作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应用进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价值;二是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在“动感”中进行音乐节奏学习、音乐乐感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引进体态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动”中进行音乐学习,全面加强小学音乐教学。
        2.2 将体态律动与生活内容进行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对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体态律动是身体的本能反应,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实际上,律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学生早晨的起床、刷牙、吃饭,到学校的游戏、打球、读书、写作等等,都可以体现身体的节奏律动。但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生活过程中的这些节奏律动,更不必说将其引进音乐学习过程中。此时老师就要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生活中的这些律动,并将其恰当地融入音乐教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基于学生生活组织音乐活动时,要做好充分的选材准备,选择节奏感较强的律动,动作与音乐转换时要有一种前后一致的旋律,以此来实现体态律动的教学有效性。另外,选材时不能表现出随心所欲的一般风格,而要选择一些些在学生头脑中记忆较深,画面较清晰的内容,或是学生认为终身难忘的主题,这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热情和激情,促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音乐律动,逐渐对音乐产生喜爱之情。
        2.3 体态律动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所感觉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持续的音乐创作。在此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体态律动和舞蹈的区别,体态律动是相对简单的,用相对符号化的形式表达音乐作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欣赏音乐作品,分析其韵律和情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象征形式的运动,尽可能地将手脚和身体部位融入学习之中,并在律动过程中进行音乐创作。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乐曲的二次创作,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总结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节奏,把握作品的情感,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此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价值。体态律动教学法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引进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仅仅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音乐知识、音乐理论进行理解和记忆,还需要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自我理解,让音乐作品真正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音乐心灵世界,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成长,以此来发挥音乐教学的最大价值,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桂梅. 论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 农家参谋, 2019, 609(03):160.
[2]陈衍曦. 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上, 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