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导学 手脑相长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乔梅
[导读] 陶行知先生在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要想做到“教学做”的统一,教师就必须要善于启发、引导,即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去获得真知,而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填鸭似的一股脑儿地灌注给学生。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作了这样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乔梅   安徽省南陵县籍山镇中心小学  241300
【摘要】陶行知先生在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要想做到“教学做”的统一,教师就必须要善于启发、引导,即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去获得真知,而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填鸭似的一股脑儿地灌注给学生。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作了这样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课,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自知怎样读书,自知怎样作文,自知怎样做人。欲达到这三个“自知”,教者必须要根据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思想性很强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去引导学生,指导他们自己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个比方说,教师好比是一个游泳教练,教给学生游泳的技巧、要领,至于怎么学会游泳,那就必须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到水中去实践,去领会。一句话,语文教师其施教之功贵在导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49-02

        一、导疑
        陶行知说:“学非问不明”。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就专门围绕“提问”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主动质疑,培养问题意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常预设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板书课题之后,我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我说:“看了课文题目,你想弄清哪些问题?”结果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什么是雷达?雷达是怎样发明的?雷达和蝙蝠有什么关系?我没有立刻解答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试着到文中去找到答案,同时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记录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再小组成员合作梳理问题清单,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求解答。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相关段落中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解决问题。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课文中说“鱼钩”上长满红锈,可课题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它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导读
        陶行知主张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这便是一种机械性的训练,一种“读死书”的现象。
        我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理解性的自读、朗读和默读。因为理解性的朗读或默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这不仅仅是读的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指导,读的训练。
        例如:教《去年的树》第一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后,我指导学生思考:“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体会到了小鸟和大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又问:“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学生说:“从‘天天’这个词可以看出大树和小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对了,那么‘天天’这个词应该怎么读呢?”学生说:“应该读重一点儿,突出大树和小鸟每天都在一起快乐地生活。”我说:“是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多么美好而深厚的友情呀,你们一起感受感受这种幸福的友情,再美美地读一读吧。”接着,我又问:“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小鸟要飞到很远的南方去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你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说:“一定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我说:“跟你的同桌练一练大树和小鸟分别时依依惜别的话语吧。”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不仅会有感情地朗读,还受到了情感熏陶。



        三、导讲
        导讲,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之下,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解词、释句、讲段。或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这样,既能达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有位老师教学《将相和》一文结束时,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说明原因,有的说:蔺相如机智、勇敢。有的说:蔺相如胸怀宽广,顾全大局。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骁勇善战,为国立功。对此,老师都一一表示肯定。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高高地举起手,他站起来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能大胆使用人才,是个知人善用的好领导。”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且论点鲜明,论述清楚,思维独特,与众不同。老师立即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讲得非常好。”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脸上绽放出了自信的光芒。我认为这位老师课堂处理的非常好,他尊重并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就给了他们讲的勇气和信心。
        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说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仅加强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四、导思
        陶行知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教师必须要善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十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而不是借来的,为什么不用《草船骗箭》为题呢?哪个题目更合适?为什么?”于是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但始终说不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我启发道:“请同学们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的箭,后来干什么用了?”同学们立刻联系课文前后内容,发表了新的看法。有的说:“在赤壁大战中,同瑜率兵把诸葛亮从曹操那里弄到的十万支箭又全部射向曹军,如数还给曹操,所以还是《草船借箭》这个题目好,它更形象地说明了用草船得来的箭的用途。”有的补充说:“‘借’字用得很巧妙,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这样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认识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五、导练
        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导练,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练习。练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语言是工具课,不练习,不实践,便无法学会,掌握,运用这个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带有启发性的课堂练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讲到“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像什么?请同学们各说一个比喻句。孩子们满怀激情地说:“像五棵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青松”“像五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五只被激怒的雄狮,怒视着敌人”“像五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像五尊威武的雕像”......英雄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生了根。这样设计课堂练习,不增加学生的过重负担,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知识,又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就不能“灌”,而要“导”,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要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手脑相长”。
参考文献:
[1]李海俊. “教学做合一”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探析[J]. 中国农村教育,2020,(06):61-62.
[2]陈平平. “教学做”合一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有效[J]. 黑河教育,2020,(02):48-49.
[3]夏超琼. 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  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80-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