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校合作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助推器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金亚群
[导读] 中学是学习负担最为沉重、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最为巨大的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和成才。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都能形成相对稳定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世界、社会和自己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思考。此时的中学生个体们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有来自居住社区和自身家庭的作用。因此,家校合作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金亚群   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
【摘要】中学是学习负担最为沉重、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最为巨大的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和成才。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都能形成相对稳定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世界、社会和自己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思考。此时的中学生个体们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有来自居住社区和自身家庭的作用。因此,家校合作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48-02

        学生是人,是能动的主体。在日新月异、诱惑颇多的社会大流下,学生在中学阶段会面临本我、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心理健康是成长成人成才最根本的要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射出哪些现存的问题?家庭和学校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困境和挑战?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据调查,我国约20%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重度或严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中学生都面临的是一般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严重的会出现暴力、犯罪或轻生。
        个性与情感方面。青春期是中学生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身体发育,中学生不得不适应新的自我,适应别人对新形象表现出的反应。由于认知、社会阅历等有限,往往会出现:不能客观、正确的认识、评价和接纳自己和他人;情绪波动大,情绪活动较极端,无法恰如其分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内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严重,适应能力却不佳等问题。
        人际与家庭方面。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父母、老师和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中学时期是学生从长期对家庭依恋到必须长期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关键转折点。不少中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局限、三观不成熟和阅历匮乏,导致产生自私自利、嫉贤妒能、冷漠无情、自卑猜忌等问题,无法与同龄人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无法适应环境。要么叛逆、挑衅,在和父母的争吵中证实自己;要么就像乌龟一样缩回自己的壳里,封闭内心、“闭门造车”。
        二、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困境
        学校心理辅导的总体目标是: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我国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水平总体参差不齐,更多属于欠发展状况。在整个追求成绩、名校、重点率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不得不强调和落实应试教育的必要性。在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下,仍然有很多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工作不到位: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场所和渠道,没有合理的学习负担掌控等。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永远的依靠。随着时代的发展、矛盾和压力的多样化,不少家庭出现期望值转嫁,家暴、离异或其他突发意外等变故,给中学生身心带来摧残,致使他们走向封闭自我、或者叛逆社会的极端。
        三、学校和家庭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是中学生接触和交往最长期和密切的两个场所,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甚至会危害他人及社会。因此,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供中学生成长成才。
        1、学校是心理健康战役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便日常咨询辅导,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咨询和发泄活动室。学校可通过咨询热线、健康信箱等方式,让专业老师科学回应和辅导个别孩子。通过专业渠道向中学生传递系统专业的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学习生活、情绪管控等方面知识。
        (2)建立专人负责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尤其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全面性、发展性跟踪记录在册。


一方面是渐进式关注和辅导相关学生,另一方面是方便学校有确实的资料和家长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联系和反应。
        (3)建立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环境,是学习和生活所依赖的基本条件。学校可多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比如歌唱、乐器、绘画、书法、朗诵、演讲、辩论等各种文体艺术活动或比赛。
        (4)将心理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和渗透。所有在职教师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必备的知识,在此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的讲座或课程学习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然后,将本学科日常教学中某些课型或者相关主题的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都分配在各个学科上,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强有力的辅导方式。
        (5)重视对学生批判式思维的培养。青春期的中学生内心渴求独立和自由,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辩证地思考,营造民主创新、积极向上向善的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6)定期为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和学习一些常见的青春期表现、理解和妥善处理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明确一些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懂得必要时候需要求助于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避免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恶化。
        (7)与学生们所居住的社区展开合作,建立学生假期实践和实习基地。和一些便于展开合作的社区合作,请社区在平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因地制宜的建立或工、或农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8)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沟通的途径和平台。通过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等人员,利用微信、电话或其他软件平台,将中学生的日常“互通有无”。尤其是具有心理健康疾病征兆的一些学生的表现应及时和家长沟通,方便及时就医,比如屡次逃课、辍学、早恋、校园暴力、轻生等问题。
        (9)注重生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科学排解中学生早恋问题。通过影片或短视频观赏、文本阅读、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展开生理教育,明确和正视生理发展和早恋话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成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成熟的三观和人生规划。
        2、家庭是心理健康战役的大后方
        (1)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根据相关调查,处于和谐健康家庭的孩子检测出的心理健康指数往往较高,那些具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家庭的孩子多伴有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
        (2)转变自己教育观念,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值。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十分传统守旧,所以家长们应当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进步、与时俱进,对儿女的生理、心理有科学的认识。对于学业和能力,提出较为合理的期望值,切勿将自己人生的遗憾转嫁到孩子身上,或对孩子提出超出身心能接受或完成的要求。
        (3)正视生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问题。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有强烈的兴趣是正常的。但父母不能谈虎色变或者避而不谈。应配合学校普及一些生理知识和一些不健康行为的后果,避免让孩子从好奇走向歧途。
        (4)科学合理支持孩子使用手机、电脑和上网,切记溺爱引发孩子网瘾问题。借助网上专家、书本和学校的建议,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内容等。同时,必须展开“替代品”活动的开展。比如亲子类文体活动、帮助孩子培养1-2个兴趣爱好、亲子旅游拓宽视野、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等。
        综上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深远。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健康的体魄成长得更好,才能去追逐健康的生活,成人成才!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赖以生存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只有共同努力、互通有无、科学合理的引导,才能促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成长,踏上健康快乐的征程!
参考文献
[1]罗明东等主编:《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127-133页.
[2]魏桂芳. 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第二版,第314-328页.
[4]中国科协科普资助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http://qsxl.psych.ac.cn/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