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马庆钟
[导读] 历史学科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科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思想,是培养与优化学生家国情怀,使其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振兴事业之中的必经之路。因此,历史学科素养已经明确将“家国情怀”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全面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切实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将从利用古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利用近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利用近现代历史知识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三个角度

马庆钟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那堪中学
【摘要】历史学科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科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思想,是培养与优化学生家国情怀,使其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振兴事业之中的必经之路。因此,历史学科素养已经明确将“家国情怀”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全面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切实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将从利用古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利用近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利用近现代历史知识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本学科资源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45-01

        不得不承认的是,初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历史书上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都无法产生共鸣,而且难以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历史学习中产生了消极、懒散等不良的学习情绪。再加上现在社会文化十分多元,国家开放度很高,所以有不少学生因为好奇、新鲜而对外来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反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对此,新课改着重强调了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而初中历史教师则需及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为学生的未来成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准备。
        一、利用古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的中心,不管是古代科技、文学还是传统服饰,都在特定的时期内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利用古达历史知识去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其为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到骄傲与自豪。
        就如在“‘开元盛世’”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整理了央视纪录片中关于唐朝开元盛世这一历史知识的纪录片资料。这份视频资料客观还原了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盛大景象,再现了唐朝长安为世界中心,高度开放、融合了世界各国文化,同時也向全世界传播唐朝文化的开放景象。在历史课上,学生会深深地被视频打动,也为唐朝当时的强大、繁荣与昌盛感到自豪与骄傲。其中,有不少学生表达了自己对唐朝历史知识的好奇,遗憾地表示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开元盛世”景象的难过之情。由此,学生则可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二、利用近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动挨打、遭受各国列强欺辱而导致我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变得水深火热。虽然十分残酷,但是却是难以磨灭的事实。面对这些历史资源,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利用近代历史知识来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使其为被动、落后的近代中国感到痛心,懂得汲取历史教训,坚守“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从而自觉奋斗,绝不让历史重演。
        就如在“近代化的探索”章节教学中,笔者就组织本班学生学习了近代我国革命烈士在“救亡图存”斗争中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由此渗透了家国情怀教育。本班学生十分感性,既会因为伟大的革命烈士感到骄傲与敬佩,也为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感到痛心与难过[1] 。


为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会,笔者还会组织历史情景剧表演活动,鼓励本班学生从“近代化的探索”章节知识中选取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历史环节进行行为表演,以便让学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感受各个历史人物的心情、做法,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历史感悟,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从民族英烈入手,深化家国情怀
        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在家国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从容适变。“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的豪迈气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是杨涟将身许国的赤诚。这些都是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丰富材料。了解国家历史、延续先烈精神,培育学生对历史、祖先、民族的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形成国民意识,是历史教育教学承载的重任。
        如讲“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时教师总结: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樱”的古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有一个情感是共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土地”。
        四、走进家乡资源,让学生正视身边的历史
        家乡历史资源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生活,中国近代的血泪史也证明了,如果国家软弱,遭遇外强入侵,那么民众的个人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正所谓,国家没有了安全,个人的家庭也就失去了屏障,让学生认同家国情怀的合理性与重要性。乡土历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对家乡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乡土历史资源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这片上地曾经发生的各种故事。爱自己是小家,爱自己的家乡,才能逐步上升到爱自己的国家。
        在今天价值观多元,各种思想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和历史课堂都肩负着不容推卸的使命。例如,唐山市在近代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在洋务运动中,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以及抗日战争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的唐山仍保留大量的历史及文化遗存,有此内容已经成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之一,有一此尚未编入统一使用的教材中,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意搜集唐山的地方历史资源,希望能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此资源在身边便于发现,或者有相关的遗址、纪念馆等保存,市里的孩子有更多机会去参观这此资源,因此更容易引起共鸣[2] 。
        总而言之,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心。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师要引领好学生感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深挖教材中的教育素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达到培育学生爱国心和爱乡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提炼与培养—以《早期的中华文化》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02:50-51.
【2】蔡振莺.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以“伟大的开端”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