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技巧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梅务彬
[导读]

梅务彬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中联完全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70-02

        提问,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良好教学目的而设计的质疑,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运用提问,可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把问题表述的更加准确具体、生动形象,如果老师根据教学巧妙提问,不但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语言表达,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同步训练,更好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提问方法。
        一、提问要有试探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可能每个问题都能深思熟虑,其中不乏有猜测答案的可能,小学生这种可能更为突出,即使学生回答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为此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试探,让学生暴露思维目标,以保证其对答案的真正理解,在教五年级《将相和》一文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蔺相如以谎称璧有点毛病的方法夺回和氏璧,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勇敢、机智、灵活的特点。”“那你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一特点的呢?”这一提问学生语塞了。无疑,学生回答没有经过思考,此时,我再予以点拨:“你们认为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要回和氏璧,结果如何?大家讨论一下。”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再加上教师的辅导启发,学生明白了:“由于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喜爱备至,秦王不会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的,如果蔺相如直接抢璧,不仅有失体面,还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而说和氏璧有点毛病,则正好抓住了秦王爱璧如命的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巧妙地夺回和氏璧,等秦王发现上当时,蔺相如已做好举璧撞柱的架势。”这一提问,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真正理解,更能充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提问要有连锁性
        连锁性提问,就是围绕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一环扣一环地提出相关问题,这种提问,可以用一个问题引出多个问题,扩大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在教六年级《穷人》一课的过程中,“学生说穷人哪有心思来料理自己的家庭。”我在一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进行连锁性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知道桑娜家是个怎样的家庭?”学生回答:“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庭。”我又问:“很好,那你们知道这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庭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回答:“干净的地是桑娜扫的;发亮的食具是桑娜擦的;温暖的火炉是桑娜生的;白色的帐子是桑娜洗的;睡得又香又甜的五个孩子是桑娜照理的。这一切说明桑娜家的温暖而舒适是靠她勤劳换来的。”我又问:“同学们说得很完整、很准确,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立刻回答:“是个勤劳善良的人。”我接着又问:“作者这样写,你们相信吗?”学生答到:“相信,因为这样温暖而舒适的家庭环境穷人完全能够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连锁提问的效用:由“温暖而舒适”这一回答提问出其成因,再由成因提问出桑娜这个穷人的良好品质,综合以上提出的问题得出这一切的必然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提问要有承启性
        有时学生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还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法将学生的回答引向深层,使提问在问题的解答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二年级《彩色的梦》一文,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诗歌,学生们很喜欢,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对于低年级学生,对梦的理解只是很肤浅,理解难度很大,为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梦的色彩情感体验及画面的布局和形象塑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到疫情后又能给你们上课,老师十分高兴,昨晚做了个梦,梦是多彩的,有美丽的彩虹、有火红的太阳、有明亮的月亮、有葱郁的森林、有香甜的水果、有清澈的溪水,还梦到了和大家一起欢快的歌唱、快乐的学习……”学生们听了都很惊讶,都在小声议论:“老师的梦很奇怪呀!梦还有多彩的呀!”发现学生的表现,我又问:“老师的这个梦怎么样?”学生回答:“我没有做过这样的梦。”我接着又提出问题:“我知道你们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不要紧,现在请大家都闭上眼睛,都来做一次梦,看看你的梦如何?”几分钟后,我问道:“你们都梦见了什么,有和老师一样的吗?”学生立刻回答:“我梦见了拿着彩色的画笔,在画画;我梦见了小鱼在小溪里欢快的游来游去;我梦见了小鸟在森林里唱歌;我梦见了红红的苹果在枝头上对我笑;我梦见了和好朋友躺在草坪上看星星,看月亮……”多好的回答,我及时给予孩子们大大的赞。正在学生们很兴奋的时候,我接着又问:“现在大家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梦是什么?”课文读完,学生回答:“原来作者的梦和我差不多。”从这个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初次回答不太正确,对文章的理解只是表面的、基本的,于是我在学生回答、议论中,运用承启性提问,结合老师的梦,对照作者的梦,让学生闭眼思考,看看学生们想到的和我及作者比较,效果立竿见影,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要有矫正性
        人的认知水平具有隐含性特点,教学中要保证设计的每个问题都切入学生最佳发展区,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小学阶段更为艰难,小学生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往往回答老师的问题会出现错误,甚至有答非所问,一旦发现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的预设目标,出现差错,教师可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性提问,在教五年级《草船借箭》一文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箭根本不是借的,为何作者以‘草船借箭’为题呢?”学生回答:“因为这箭是用装着草的船运来的。”听了学生这样回答,我又提问:“那不是可以用‘草船运箭’更好吗?你们平时借东西有何特点呢?”学生回答:“自己要用而又没有,不如向别人借,用完后归还,这样可方便啦!”我又问:“课文中的箭有这样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周瑜向诸葛亮要十万枝箭,诸葛亮没有,但他却用三天的时间从曹操那里‘借’到了。在与曹操交战时箭又回到曹寨,这又类似于‘还’,因此这箭具有‘借’的特点。”我又问到:“此时大家明白课文为何以‘草船借箭’为题了吧?”学生回答:“以草船借箭为题,符合课文的内容,更突出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从这个教学实例中不难看出,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差错,老师可用提问的形式转换学生思维,矫正方向,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提问要有升华性
        升华性提问,就是在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后,以提问点拨的形式对多个疑问进行提纯处理,升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教三年级《守株待兔》一文时,这是一篇文言文,在完成字词的理解基础上,更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教学时设计好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升华学生的认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如果这位农夫继续放下手中的农活,整天去树桩旁守兔,将会怎样?”学生回答:“会耽误田里的农活,没有一定收入,甚至全家人都没的吃,后果不堪设想。”说得好!我又问:“如果此时有个好心人劝说他不要再去树桩旁守撞死的兔了,好好种自己的庄稼,这位农夫会怎么办?结果如何?”学生回答:“他会不再去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也不会耽误自家的农事。”我接着又问:“这位农夫由于想法愚蠢,做错了事情,导致农事受到损失,这给我们有何启示?”学生回答“做任何事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得失,要想获得收获,必定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人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孩子们说的真好!从上述这个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文章寓意,我用了两个假设提问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再比较,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给同学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这无疑从浅显到深奥的飞跃和升华,到达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提问环节,利用巧妙的提问方法进行质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重要的是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疑问、对课文的理解。在如此缤纷的教学新时代,更需要以提问的教学方式培养语文素养高、表达能力强、思维很缜密的好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