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积累、提升并运用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黄媛媛
[导读] 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经验的生长,积极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唤醒经验、积累经验、提升并运用经验,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黄媛媛   浙江省浦江县南苑小学
【摘要】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经验的生长,积极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唤醒经验、积累经验、提升并运用经验,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 唤醒  积累  提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13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了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们经验的生长,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石。
        一、“参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唤醒
        孩子们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会辨认这两种图形,同时也在头脑中形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这就意味着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这对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极大的帮助。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安排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究。
        师:同学们都认识并看到过许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你们能用火柴棒拼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生:能(学生开始合作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完成后汇报)
        师:你们怎么能断定围出的这个图形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理由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围的是长方形,因为图形的上、下两边相等,都用了2根火柴棒,左、右两边也相等,都用了1根火柴棒,所以我们组认为这是一个长方形。
        建构主义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课的开始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人人都要参与的活动:用火柴棒围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的反馈证明,这样的一个活动操作是可行的,事后追问“你们怎么能断定围出的这个图形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理由是什么?”让学生有了直观的判断与猜想,是向数学思想化在转变。
        二、“经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推理、交流等等的数学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的“经历”中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没有真正的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内角和》,在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展开的: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在学生明确了“内角”的含义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各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有175°,184°……然后引导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操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正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如下图),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正确值是180°。在学生操作、思考后的基础上可以用课件演示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内折,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进一步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数学事实。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性质,有很多学生已经听说过,但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利用画、量、剪、拼、折等方法,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一起活动,自主经历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积累他们的活动经验。



        三、反思——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升
        在日常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内隐的,通过反思,让数学活动经验活跃起来,积累并提升自己的经验。
        例如,教学“第几”时,课件出示这样一道练习:圆形小精灵说:“从左数,我排在第5个;从右数,我排在第6个,我们一共有几个图形?”孩子们一看到这个题目便开心得不得了,一小会儿工夫,便开始纷纷举起手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生:5+6=11(个)
        生:5+6-1=10(个)
        师:(不要急于评价对错)现在我们班上出现了两种答案,你支持哪种解答方法?你的怎么想的?
        图1:多数的情况:-1
        孩子们“深藏不露”,各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还跑上来要求画给他们看(如图1),在这位孩子的启发带领下孩子们以“画图”的方法来解题也“情有独钟”了。
        图2:漏数的情况:+1
        接着课件又出示了另一道练习:三角形精灵说:“在我们队里,我的左边有5个,右边有6个,我们一共有几个图形?”基于上一次的经验,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如图2),孩子们解答问题的准确也高多了,也能清晰地说明这种情况为会什么不用加“1”。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独具个性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对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反省、修改,提升,使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向更好的方向生长。
        四、激活——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运用
        学生的有些活动经验在很多时间是“内隐”的,需要时并不能很多地被提取、应用,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地手段适时地去“激活”。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出示的一道练习题:计算该草坪的占地面积。(单位:m)
        题目出示后,由于草坪的形状不规则,让刚刚接触面积的学生一时不知所措了,顿时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不一会儿,教师里的“小老师”很快想出了求草坪面积的方法:“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图形。”话音刚落,学生头脑中的转化的策略被“激活”了,课堂上的小手越来越多,想出了求草坪的方法:转化成两个正方形或两个长方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看来“运用”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一特色。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数学的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活动经验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为数学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数学中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让他们通过经验积累使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3期.
2.张久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J].新课程?小学,2012年11期.
3.丁春亚.基于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J].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11期.
4.刘海林.构建基于学生经验生长的数学课堂[J].江苏教育,2012年21期.
5.黄翔,童莉.获得数学经验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