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文化浸润下提升小学生的健康素养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周春英
[导读] 在中医文化的浸润下,深入挖掘中医文化与小学教育的相融之处,通过开辟课堂阵地、实践基地、创设校园环境等途径,构建小学生中和的生命环境,使其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成志于学的健康素养,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周春英   苏州相城区望亭中心幼儿园  215155
【摘要】在中医文化的浸润下,深入挖掘中医文化与小学教育的相融之处,通过开辟课堂阵地、实践基地、创设校园环境等途径,构建小学生中和的生命环境,使其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成志于学的健康素养,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中医文化  健康素养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163-01

        中医文化以其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显著的临床疗效以及养生保健的理论技巧,为中华名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植入到小学教育中,汲取中国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与现代中医养生理念,探索帮助青少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及认智能力提高的科学理念、有效途径和操作办法,引导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把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推向新阶段的标志,更是改善民族身心健康的重大奠基工程。
        一、建设校园环境,突出中医文化特色。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具有奇特的感染力、约束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理。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融中医文化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有效的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1.环境设计彰显特色
        我校在创设校园环境中,因校制宜,突出中医文化特色,让校园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校环境建设不拘泥于形式,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身体需要和心理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走廊、墙壁、班级中医角等有效空间打造校园中医文化,加入红领巾中医药广播站元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搭建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拓展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
        2.基地建设合理到位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医课程,我校在基地建设中方案明确、资金到位确保质量。最大限度利用基地种植面积,制定有效的种植方案,通过草药不同的类别,进行种植养护。提倡种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草药植物,如:枸杞、菊花、无花果等。
        3.中医文化街建设注重实践
        我校打造了中医文化一条街,从医、药、技、历、文、养、膳等方面进行创设,将为学生提供一条传承中医传统、了解中草药、体验中医养生、传播中医文化的特色街。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中医文化一条街,给了孩子探索、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中医小知识,学生通过对实践课的探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师团队建设和谐健康
        致力培养学生需要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技能,还需要健康的身体。


我校通过“每日一练”、“每周一食”、“每月一阅”,在中医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强身健体、和谐身心。同时,通过各级各类研讨活动、示范课、德育活动、师徒活动、讲座活动帮助教师扎实教学技能,形成一支积极向上、严谨治学的教师团队。
        二、建设中医健康课程,实施健康教学行为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
        1.健康课程建设
        将研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能力状况制定相应的目标,设计合乎规律的教学方法。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念,提出一年内四个节气中学生日常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和学习等不同的指导处方。在每个季节里,根据月份节气变更与气候特点,对复合处方进行微调。一年之内,提出4种不同的季节性复合处方,12种节气性复合处方。
        2.健康教学行为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注重互动,师生和谐,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构建舞台,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组织健康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当代学生视野开阔,个性分明,求知欲强,他们在自觉和非自觉地积累各种知识的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较之以往更高,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特别反感,不再满足于抽象的、被动的知识获取,而是渴望一种直接的、能够亲身参与探究实践的方式,中医健康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实践,在做中学,在过程中获取知识。
        1.构建健康课堂
        凭借校内草药课程基地优势,编制适切的生态化实践活动指南,定期带领学生走进草药基地实践,将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学生在种植、观察、养护、采摘、制作、烹饪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实施教案时,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打破常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挑战和创新。
        2.创设“节气”文化节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念,通过中医文化街,创设“节气”文化节,围绕饮食、运动、情志、学习等方面,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医文化知识、锻炼身体、修养身性、掌握健康学习方法。
        在中医文化的浸润下,深入挖掘中医文化与小学教育的相融之处,通过开辟课堂阵地、实践基地、创设校园环境等途径,构建小学生中和的生命环境,使其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成志于学的健康素养,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培养小学生中医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陶景临,赵阳,周京媛   《治学之法》2014(2)
[2]《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 作者:陈川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2)
[3]《中医文化知识进校园成效浅析》作者:韩晋淘,孔琪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2(1)
[4]《试论中小学生态素质教育》作者:兰先芳,欧群慧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5]《中医药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作者:洪蕾   《中国中医药报》20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