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而论,协同合力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黄舒玲
[导读] 笔者在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站在“分层与小组”的教学角度上,主要从构建语言情境、讲述学习心得、分类品读经典和展现小组风采四个角度入手,展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黄舒玲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  525100
【摘要】笔者在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站在“分层与小组”的教学角度上,主要从构建语言情境、讲述学习心得、分类品读经典和展现小组风采四个角度入手,展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小组;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200-01

        “分层+小组”的教学模式,在较高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与差异性,其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结合,既是初中语文教学实现突破的关键,又能在较高程度上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
        一、构造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时,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语言情境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建构语言环境时,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以优化教学目标。
        譬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针对其中描写的场景,笔者让学生展开对话练习,即将他们进行分组,令其各自扮演诸如老翁、武陵人、太守等人物,根据文中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按照当时的人物身份、情境和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将对话表演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对话,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这种教学方法依旧存在不少改进与完善的空间。
        对此,笔者思考上述教学活动疏漏时,就依照“分层+小组”的模式,在后来的教学中又重新展开了更为细致的教学活动:首先,根据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将他们按照语言能力的强弱,将他们划分为强、良、中、弱四个层次,再合理划分为几个小组,每小组4人,语言能力水平由低到高,令各小组的实力相差无几;随后,让他们小组讨论,设计不同场景中应该开展的恰当对话,笔者则给予每个小组适当的指导;然后,重新进行对白表演,其他小组则对表演组语言是否符合场景所需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让每个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对其中对话的体会,谈一谈对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二、讲述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初中生学习能力不同,有强有弱,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得收获也各不相同,其语言思维和文学素养也就逐渐出现“分层”现象。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发挥“分层+合作”教学的优势,努力追求最大化的教学目标。
        譬如,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时,笔者经常会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各自的感受,分析文章用到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思维在语言建构与文章布局等方面的体现。但刚开始这种学习心得的讲述,主要以学生个人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对此,笔者就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搭配:首先,分析学生在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思辨性、全局性等特性方面的倾向;然后,按照倾向的不同,依据互补性的原则,将不同倾向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最后,让他们再分析相关课文,分析文章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按照各自擅长的方向,从不同角度展开思维的分析,在深化他们对文章认知程度的同时,有利于他们思维发展。
        三、分类品读经典,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由于学生自身阅读量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导致他们的审美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做好分层,发挥小组互补作用,让他们分类品读经典,开展有效教学。
        譬如,名著导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学生品读阅读《水浒传》时,按照他们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强弱,将其划分为不同A、B、C三组,A组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强,B组学生阅读与鉴赏的其中一项能力较强,C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较差,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对品读名著将他们认为值得品鉴或对他们有所触动的优美段落记录下来,在小组内进行分享,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分析语言中表达的美感或是其中那一段情感最令他们印象深刻,谈一谈理由。这个过程中,对于A组学生,要求他们对名著语言的艺术性进行更深入的鉴赏,并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对于B组学生则将他们优化组合,鉴赏能力较强的学生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互补,对名著进行精细阅读与欣赏;对于C组学生,则要求A组学生对他们进行指导,结成互助小组。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发挥各组优势,弥补各组劣势,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
        四、展现小组风采,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文化,这是由语文的根本属性决定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分层+小组”的教学模式,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譬如,从诗歌到小说再到古代散文……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在语文课堂上,笔者有时会开展“经典永流传”的学习活动:先按照学生的特长,对他们划分为擅长唱歌但朗诵能力较弱、擅长朗诵但绘画能力较差等几个层次,再将他们分为各有特色的几组;随后,让他们确定要展示的内容,根据小组特点,选择要展示的形式;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传统文化的展示表演,展现小组风采;最后,结合亲身经历,让他们表达一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思考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深入发挥了学生的优势,令他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强化他们的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语文素养的各要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分层+小组”的教学模式,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适应,培养他们对应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文学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李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24-26.
[2]张德云.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4):26-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