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地下空间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韩雪
[导读] 摘要:城市的发展对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如何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依托轨道交通线网,串联城市及地域间不同功能分区,搭建系统性的立体交通,对土地实施分层管理,成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工作策略。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510380
        摘要:城市的发展对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如何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依托轨道交通线网,串联城市及地域间不同功能分区,搭建系统性的立体交通,对土地实施分层管理,成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工作策略。本文着重结合轨道交通的地下空间设计,阐述立体交通体系与空间集约建设的要点,梳理地下空间的各种接口关系,强化地下空间的多样性和融合性。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地下空间、开发
        引言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以及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的提出,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措施更加强调了科学性,“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适应了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地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因此地下空间规划不仅要引领和约束发展,也要提出合理的规划治理方案。推动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区域在地块功能、交通空间上有效的衔接和整合,不仅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功能,也可以促使城市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地下空间发展格局,获得交通优化以外的综合性多维度效应。
        1、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宏观尺度
        轨道交通的发展迎合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1],研究如何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空间使用发展体系,规划必须考虑其所适应的发展阶段。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匹配新时代的发展节奏,以轨道交通为依托探索节省土地资源,缓解中心城市密度等改善空间规划的思路,通过挖掘地下空间的利用潜能,合理分配利用土地将带动国土空间从点轴驱动跃升为网络驱动,优化空间开发和保护,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感知城市的活力。
        2、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体系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形态在地表空间的向下延伸,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与城市总体布局密切相关,建立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的研究体系,其对应的关系显示了城市空间不断演变的客观规律[2],与城市形态相协调则是轨道交通地下空间需执行的基本要求,空间开发布局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以点、线、面串联起来为体系的有机整体。
        2.1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
        轨道交通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驱动维度越多,功能性越强才能促进开发建设,在层级上响应国家国土空间的“多规合一”、“一张蓝图”所体现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地铁车站作为重要节点,通过线网辐射周边区域,也成为了推动新时空秩序建立的有力支撑。线路的选择会充分考虑了城市规划各方面的因素,对功能区进行串联,对人流进行疏导与分配,轨道交通线网实际上是城市结构的综合反映,以此为骨架可以充分反映城市空间供给及发展维度。
        2.2 以大型地下空间为节点
        伴随着轨道交通中多种交通模式及大运量客流的多线换乘站点升级为枢纽节点,轨道交通体系的完善更加强调了垂直立体空间的纽带作用,地下地上空间一体化体系更加紧密[3]。
        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形成较大的人流,根据居住、商业、办公等功能的空间分布,合理布局轨道线网和车站,可以对地面的压力进行有效的拆解与分散,枢纽综合体的运载量与服务等级也突出了地下空间的高效性,功能节点结合设施服务一体化规划,提升了公共服务品质。
        2.3 合理划分层面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需贯彻分层利用、综合开发、公共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对地下空间利用的不同需求及不同功能的关联性,合理划分层面将使地上和地下空间融合为一个有内聚力的有机体。城市轨道交通骨骼系统,作为有效的连接与运输体系,与城市形成高速有效的交通循环。城市交通下沉为地面城市空间带来更多的建设用地,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自然空间,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工作路径
        3.1与沿线地块现状及规划相结合,确定相应的开发布局形态
        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脉络,以轨道交通线路作纽带串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可以分为三种形态:辐射状、脊索状和网络状。
 
        辐射状,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通过地下步行系统与周围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的形态,带动地块的利用发展,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常见于城市新区、居住片区级中心;脊索状,以轨道交通站点为结点,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地下步行系统为分支,与两侧地下空间连通,形成带状连片的空间形态,常见于城市次中心区;网络状,以城市地下交通为骨架,若干个地铁站点为核心,地下步行系统作联系,将各种地下空间按不同功能、地域、建设时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地上地下,立体式网络状的空间形态,常见于城市核心区、中心商业区。
        3.2围绕地下车站构建完善的城市地下步行系统
        地下步行系统的组成包括地下车站、通道、下沉式步道、商业走廊、下沉广场、地下街、地下中庭等内容,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围绕地铁车站构建完善便捷的地下步行系统须着重考虑以下内容:
        (1)轨道交通是客流输送的源头,地下步行系统的构建应以地铁车站为起点,通过不同形式的通道与周边地下物业及地面衔接。
        (2)单一型态的通道难以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在工程造价及项目规模可控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设计标准。
        (3)地下步行系统应具备合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注意通过节点的营造,利用广场、中庭等不同空间的转换,打破沉闷地下街道的沉闷。
        3.3发展适合地铁特有属性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商业物业与地铁站有良好的相容性,地铁的客流可以带动商业物业的发展,商业物业的开发又促进地铁客流的增加。轨道交通沿线可利用做商业开发的空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站内商铺,常设置在车站公共区,规模相对较小,物业形态主要为便利连锁。
        (2)区间折返线、存车线上方空间,与站厅层公共区相连,适宜做地下步行商业。
        (3)与车站相接的各类型地块,可根据用地性质做项目开发。
        (4)功能以出入口、商业接驳及市政过街为主的连接通道,通道内可适当做商业广告。
        3.4处理地下空间开发的接口关系
        地下空间开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不同层面的各种外部条件接口关系,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规划阶段,及早介入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层面,研究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战略,确保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相互契合,搭建完善的交通循环走廊,整合城市功能;
        (2)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情况,分析发展条件;
        (3)针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整合轨道交通、地下隧道、人防工程、综合管廊等功能载体,实现空间集约化建设[4];
        (4)重点考虑消防疏散,同时保证人群使用的舒适性,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完整度。
        4、结语
        基于国土空间体系下的空间布局分析,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的整体形态已按照功能综合化、交流立体化和空间人性化的模式呈现多轴环状发展,轨道交通线网成为了城市的发展骨架,也适应了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线网拓展与城市的融合,积极开展地下空间的研究与实施方案的编制,将规划意图落到实处,实现一体化设计、建设、管理,将大大提升城市空间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晓勤,科学把握规模节奏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J]. 城市轨道交通, 2018,第8期26-27.
        [2]于文悫,顾新.立体城市规划理念和实现路径探索—《城市总体规划改革与创新》地下空间规划问题研究 [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第11卷(1):1-9.
        [3]李迅, 陈志龙, 束昱等,地下空间从规划到实施有多远[J]. 城市规划, 2020, 第44卷(2):39-43,49.
        [4]辛玥, 宁淑冰,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研究[J]. 城市住宅, 2017, 第24卷(3):3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